活力中國調研行︱浙江讓海更藍、灘更美、群眾更有幸福感


8月4日,在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浙江主題採訪活動記者見面會上,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麻勝聰在回答人民日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十四五”以來,浙江聚焦海洋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探索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模式,讓海更藍、灘更美、群眾更有幸福感。
浙江台州溫嶺市石塘半島金沙灘公園裡,身著“藍色循環”字樣藍色馬甲的李啟明,一手拿著長柄垃圾鉗,一手拿著編織袋,將散落在沙灘上的塑料瓶夾起來。(資料圖片)
海洋環境問題,根子在陸地。近年來,浙江以入海水系為重點,一體推進陸源污染治理、入海氮磷控制、流域生態保護。今年上半年,全省23條國控入海河流總氮、總磷濃度較2020年分別下降16.7%和36.2%。“十四五”前4年,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平均較“十三五”期間提高18.6個百分點。針對自然岸線受損、沙灘面積減少等問題,深入開展海塘岸帶環境綜合整治,一灣一策、梯度推進34個美麗海灣單元建設,建成5個國家級美麗海灣,9個省級美麗海灣。
針對海洋塑料治理難題,浙江打造“市場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資源利用—國際化認証增值”的“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2023年,“藍色循環”模式榮獲聯合國環保領域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如今,更多資源回收企業加入“藍色循環”模式,實現沿海縣市全覆蓋。目前,累計回收海洋塑料廢棄物5.8萬噸,減少碳排放約7.6萬噸,回收總量比2023年增長20多倍。
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去年,浙江省多部門聯合實施美麗海灣建設提升行動。例如,針對海水浴場水質等群眾關心問題,開展海水浴場水質預測預報,建設高質量親海空間。今年7月起,舟山朱家尖南沙浴場的電子屏上,發布當日水質數據和次日預測數據,並在其他沿海地區逐步推開,為群眾親海戲水增加一道“安全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