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用電量增長看產業結構的三重變化


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全社會用電量1022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6%。我國月度全社會用電量數據歷史性突破萬億千瓦時關口,相當於東盟國家一年的用電量。從今年前7個月的數據來看,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4.5%,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用電量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相關數據的大幅增長,雖然是多輪高溫天氣與工業生產穩中向好共同作用的結果,但也蘊藏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三重變化。
一是工業領域新舊動能轉換加速,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合計用電量較四大高載能行業(化工、建材、鋼鐵、有色)合計用電量同比增速領先。
工業是我國用電的“壓艙石”,第二產業用電量在全社會用電量中佔比近六成。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7月份,第二產業用電量593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7%,增速比6月份提高1.5個百分點並連續兩個月回升,顯示出工業生產的穩中向好。今年前7個月,第二產業用電量同比持續回升。
中國電力聯合會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合計用電量同比增長4.6%,增速高於同期制造業平均增長水平2.3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整車制造業用電量更是同比增長25.7%。而反觀四大高載能行業,其合計用電量僅同比增長0.9%。由此可見,新興產業崛起勢頭迅猛,正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二是數字經濟產業用電量激增,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
中國電力聯合會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第三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7.8%,其中,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快速發展帶動下,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8.2%。
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數字經濟成為我國電力消費需求飆升的“關鍵變量”。而對於中國經濟而言,數字經濟孕育出許多新業態、新模式,既能優化經濟結構,也有望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三是能源供給結構轉型加快,不斷刷新最高用電負荷“極值”。
今年以來,全國多地高溫警報頻發,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平均氣溫創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新高,這直接拉動當月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同比增長18.0%。在持續高溫高濕天氣拉動下,全國多地用電負荷也在不斷創新高。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迎峰度夏以來,我國有效應對15.08億千瓦的歷史最高用電負荷,全國未實施有序用電。
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穩步提升,離不開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從今年3月底全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歷史性超過火電,再到5月底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佔比首次突破六成,我國能源綠色轉型步伐持續加快。而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持續實現新突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亦邁上新台階。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已接近全國總發電量的四成,超過同期第三產業用電量與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之和。風電、光伏新增發電量超過全社會用電量增量。可以看到,得益於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我國應對極端天氣的電力供電保障能力也有明顯提升。
總的來看,7月份月度全社會用電量首次突破萬億千瓦時大關,不僅彰顯我國應對極端天氣的民生保障能力,也是產業升級與綠色轉型的生動詮釋。展望未來,隨著更多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中國經濟將釋放更大潛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