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書架走向貨架 以“變量”釋放“增量”
——湖北科技創新為消費市場注入澎湃動能


【活力中國調研行】
◎本報記者 陸成寬 孫 瑜 滕繼濮 吳純新
湖北青創園(光谷)示范園累計孵化企業及項目215個、潛江龍蝦品牌綜合產值突破870億元、鄂州臨空經濟區引進億元以上臨空產業項目288個……
8月25日至30日,科技日報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湖北主題採訪活動來到武漢市、鄂州市、潛江市等地,走進產業園區、試驗基地、機場碼頭,看到技術創新、跨境電商、成果轉化等正為消費市場注入澎湃動能,“創新變量”加速釋放為“消費增量”。
技術創新讓小龍蝦消費“四季常紅”
陽光洒落,潛江張家窯“四季有蝦”試驗示范基地的蝦塘泛起粼粼波光。蝦農們熟練地拉起箱籠,一隻隻鮮活的小龍蝦從中探出頭來。不久后,它們便將搭乘冷鏈物流車,“爬”上全國各地的餐桌。
小龍蝦在餐飲市場上持續走紅,已成為當之無愧的夜市“頂流”。然而,小龍蝦產業曾深受季節性制約,“春賣蝦苗夏賣蝦,寒冬臘月空塘趴”是傳統養殖的真實寫照,冬季無蝦可賣的困境讓許多從業者頭疼不已。
2022年,素有“中國小龍蝦之鄉”之稱的潛江,整合多方力量,在全國率先開始“四季有蝦”模式的技術攻關。
“我們根據各季節小龍蝦養殖和營養需求的不同對池塘進行了改造,比如,在池塘邊坡最下端加了隔離網,防止小龍蝦打洞進入夏眠或冬眠。”湖北省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李明波說,研究人員還通過自主研發發酵飼料、選育“四季常青”的改良型苦草、運用生物物質循環技術等手段,成功為小龍蝦營造了全年適宜的棲息環境,使其在冬季也能順利蛻殼、生長。
技術創新讓小龍蝦消費“四季常紅”。目前,“四季有蝦”試驗示范基地單季畝產最高可達200斤,在該基地冬季捕撈的小龍蝦中,7錢以上的大規格小龍蝦佔比超過70%。“四季有蝦”技術使小龍蝦成功打入傳統春節消費市場,實現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良好局面,進一步點燃了消費熱情。
航空貨運催生新型商業模式
8月26日上午10點,鄂州花湖國際機場北貨運區公共國際貨站內,叉車與轉運車往來穿梭,工人們正緊張有序地將一箱箱海產品裝運上車。
“這批青蟹剛從印度加爾各答空運抵達,即將送往華東市場,從落地到端上消費者餐桌,最快隻需半天。”鄂州空港貨運有限公司貨站管理部負責人劉晨璐說,“得益於便捷的通關流程,青蟹、龍蝦、三文魚等進口生鮮,通常在航班落地兩小時內即可完成通關並提離。”
物流高效運轉的背后,是科技的有力支撐。“通過智慧報關系統與武漢海關深度對接,我們實現出口貨物‘自動運抵、秒級放行’﹔針對進口生鮮類產品,我們創新推出極速通道,實現運輸途中預清關。”花湖國際機場企管部負責人岳斌介紹,今年上半年,機場國際貨郵吞吐量達24.9萬噸,同比大幅增長261%。
與此同時,花湖國際機場這一貨運樞紐,正催生新的商業模式——跨境電商。4月30日,中國(鄂州)跨境電商產業園正式運營。“盡管才運行短短4個月,產業園已取得豐碩成果。截至目前,園區已注冊企業258家,入駐企業62家,實現貿易額3.1億美元。”中國(鄂州)跨境電商產業園負責人畢微說。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洪勇表示,中國(鄂州)跨境電商產業園的發展,不僅體現在“買全球、賣全球”的物流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上,更依托花湖國際機場的全球物流網絡,構建起“跨境電商+產業帶+臨空經濟”的融合發展模式。
機制創新讓更多科研成果從樣品變產品
頭頂多項光環的年輕創業者邰鑫來,曾受到全國多地招商部門的青睞。最終,他在兩年前選擇落戶武漢,創立了湖北武創航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創航友”)。
讓他決心在此扎根的,是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武創院”)對初創企業的全方位支持。“起步階段,武創院以‘撥轉股’的方式及時提供了資金支持﹔推進產業化過程中,又借助其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為我們對接了三家重要客戶。”談起與武創院的合作,邰鑫來贊不絕口。
在武創院的持續助力下,武創航友近兩年發展迅速,初創團隊已從10人核心小組擴展至三四十人規模,年訂單量增長4—5倍,預計明年還將持續攀升。
武創航友的快速發展,是武創院高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縮影。作為一家新型研發機構,武創院採取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營,致力於做好“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願做、企業做不了,但科技創新又必須要做的事”,重點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武創院副院長王慧中介紹,所謂“撥轉股”是指前期以科研經費形式投入,待項目成熟市場化融資時再轉為股權。通過這一機制,武創院已支持數十個早期科創團隊邁出成果轉化的“關鍵第一步”。未來,該院將繼續助力孵化創新團隊,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