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助電力行業綠色轉型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布《關於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全國碳市場完善及擴圍的路徑和步驟,並進一步指明碳市場發展的方向。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政策工具,電力行業是落實“雙碳”目標的主力軍。
作為最先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重點排放行業,電力行業統籌發展與減排,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政策設計和實踐,為碳市場初期運行提供穩定基礎,為鋼鐵、水泥、鋁冶煉等行業的納入提供經驗參考。
全國碳市場啟動以來,在電力需求剛性增長、能源保供壓力增大的情況下,電力行業堅決貫徹國家碳排放控制工作要求,率先參與全國碳市場,為碳市場穩定運行提供了堅實支撐。2019年至2023年,年度配額清繳完成率均在99%以上,2023年達到99.98%,創歷史新高。2018年至2024年,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2.1%,單位火電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2%,全國碳市場的運行為電力碳減排發揮了重要作用。
參與全國碳市場4年多來,電力行業發生了多項積極變化。
電力企業碳減排和碳交易認識顯著增強。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發展部副主任張晶杰介紹,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均建立了碳排放管理內控制度,其中超過80%的單位配備了專職人員負責碳資產管理,並將碳資產管理納入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絕大多數重點排放單位對自身減排潛力和成本進行了評估,採取低碳技術改造、生產流程優化等減排措施,並進行內部碳減排考核,重點排放單位基本開展了元素碳含量實測。
全國碳市場價格發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數據顯示,碳價由啟動時的每噸48元上漲到高點的每噸90元至100元。張晶杰表示,隨著碳市場覆蓋范圍擴展,將更有利於重點排放單位在碳價波動的區間范圍內發現價格錨點,使企業作相關決策時有判斷依據。
低碳技術應用和創新步伐進一步加快。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發展部低碳處處長石麗娜表示,碳市場有效推動了存量煤電節能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和煤電低碳化改造,加大煤電摻燒綠色能源和大規模低成本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的研發、示范與應用,進一步提升能效水平,實現可持續減污降碳。
減排成本降低渠道進一步拓展。“目前碳市場允許企業使用中國核証自願減排量(CCER)抵銷5%的應清繳配額量,不僅降低了重點排放單位的履約成本、減輕了企業負擔,同時還有效發揮了推動能源結構調整、提高能效、生態保護補償等作用。”張晶杰說。
全國碳市場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系統性工程。張晶杰表示,要充分考慮發電行業承擔能源保供和轉型雙重壓力,研究適應“雙碳”目標下新型電力系統的碳排放配額分配長效機制﹔強化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加強碳市場與電力市場協同機制研究,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發揮作用。同時,加強電力行業碳減排成本疏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