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國資並購基金“潮涌” 加速賦能產業升級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在政策暖風的吹拂下,地方國資並購基金設立呈現“潮涌”之勢。據《証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上海、深圳、福建、浙江等地紛紛宣布擬設或已設國資並購基金。
中國銀河証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地方國資並購基金的興起,契合國家戰略導向。隨著“並購六條”等政策出台,並購不再只是企業層面的資本運作,而是被賦予了推動產業升級和區域轉型的使命。通過設立並購基金,地方國資能夠在新一輪國企改革與新質生產力培育的背景下主動出擊,以資本為紐帶加快強鏈補鏈,整合上下游資源,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推動區域經濟實現結構優化與動能轉換。
地方國資加速布局
今年以來,地方國資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質生產力,頻頻出手設立並購基金。
具體來看,3月份,上海生物醫藥並購基金注冊成立,上海國投先導生物醫藥私募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出資比例45.34%。4月份,深圳市龍崗區與中銀資產、深圳市海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署並購基金合作協議,設立20億元區級政府引導並購基金。6月份,鹽城市黃海匯創金石並購產業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成立,該並購基金的兩家主要出資人(LP)為江蘇黃海金控集團以及中信証券旗下全資私募子公司中信金石。7月份,福建金投發布了福建省新質生產力並購系列基金、福建省科創接力S基金。9月份,浙江省首支省級低空經濟產業基金——浙江空港低空經濟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完成了中國証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正式進入投資期。
吉林省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依群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地方積極設立以國資為主導的並購基金,主要是基於市場變化的考量。當前正值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期和機遇期,通過資本並購可實現社會優質資源的優化配置組合,達到壯大資本實力、打通產業鏈條、實行集約化管理、強化技術研發轉換、擴大市場容量、提高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多重效應,實現低價收購、優勢互補、全面升級的並購預期。
章俊稱,並購基金正成為地方招商引資的新抓手。傳統依賴土地和稅收優惠的招商模式,容易引發產業趨同和區域“內卷式”競爭。而並購基金通過股權紐帶,能更高效地引導優質企業落地,甚至推動產業鏈核心企業的總部遷移,提升區域產業層級,強化地方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中的比較優勢。
“同時,隨著‘土地財政’邊際效力遞減,地方亟須新的資本化工具盤活存量資源。並購基金是將沉澱於城投平台的資產轉化為可流動股權資本的重要路徑,有助於實現從‘土地財政’向‘股權財政’的漸進轉變。在市場環境承壓時,基金還能發揮‘托企’與‘托市’的雙重功能,穩定企業經營與市場預期,為地方經濟平穩運行提供制度性保障。”章俊表示。
運作邏輯呈現三大特征
在章俊看來,地方國資並購基金的運作邏輯突出“政策驅動、產業導向、區域聚焦”三大特征。其投資布局高度集中在地方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如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等,常採取控股或多數股權投資,以實現產業鏈的“強鏈補鏈”。核心目標是通過資本手段推動區域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服務地方長遠發展戰略。
張依群認為,地方國資並購基金具有規模大、資金來源穩定、信譽度高、政策支撐能力強等特點,投資領域注重傳統產業和科創類新興產業兩大類。其中,傳統產業並購主要推動產業鏈條重塑,強化傳統產業的市場、技術、資源等優勢,提升其在競爭環境中的生存發展空間。
談及如何進一步推動國資並購基金發展,章俊提出三點建議:首先,深化市場化改革是推動國資並購基金發展的首要任務。應建立“專業GP、產業LP、政府SPV”的治理結構,讓專業團隊在募投管退的全鏈條中發揮主導作用。同時,完善“產業地圖+負面清單”模式,引導資金精准流向產業鏈核心環節,避免資源配置的盲目化與低效化。
其次,著力構建長期資本供給體系。通過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吸引險資、社保基金等耐心資本參與,以匹配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長周期特征。在此基礎上,建立盡職免責和容錯機制,為基金團隊營造更具彈性的制度環境。
再次,完善退出機制。應加快培育S基金和並購二級市場,緩解集中退出壓力﹔同時在區域層面推動政策協同,探索稅收、產值等利益共享機制,促進跨區域資本要素的自由流動,提升基金運作的整體效率。
“總體而言,國資並購基金的發展路徑應從單純的政策驅動,逐步邁向市場驅動、產業驅動與價值驅動,在更開放、更完善的制度框架下,實現資本效率與產業效能的雙重提升。”章俊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