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AI技術之光照進“無人家務”夢想

劉 成
2025年09月17日09:14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AI技術之光照進“無人家務”夢想

當清晨的陽光喚醒窗帘,音箱便自動播報天氣情況﹔廚房裡的烤箱已經根據早餐食材開始預熱﹔與此同時,咖啡機已自動磨好一杯香氣四溢的拿鐵。這些曾經存在於科幻電影裡的場景,如今已在AI的賦能下飛入尋常百姓家。

當AI技術在“家”的命題上不斷探索,人類與家務勞動的關系圖譜不斷被重塑——“無人家務”的時代已到來!

加速重塑家務場景

近日,達成13萬台交付裡程碑的海爾Leader懶人三筒洗衣機,堪稱AI驅動家電行業創新的標杆案例。談及這款產品的誕生,海爾洗衣機品牌總經理翁宗元分享了讓他印象深刻的用戶探訪:經過在20多個城市的調研,發現超50%用戶有“精致懶”需求,渴望“一機多筒”分區洗護,解決混洗不衛生問題,且要求洗淨力強、操作簡便。

用戶的難題就是海爾的課題,而在AI深度賦能下,海爾懶人三筒洗衣機誕生,實現了從需求洞察到技術迭代的全鏈路突破:通過智能算法精准捕捉用戶痛點,構建多維需求模型﹔依托機器學習優化三筒結構設計,突破傳統空間利用率的瓶頸﹔借助AI驅動的場景化仿真測試,將產品驗証周期大幅縮短。翁宗元介紹,這種在AI加持下形成的“需求—技術—驗証”創新閉環,不僅催生出顛覆性的懶人洗衣解決方案,更讓整個研發周期縮短了30%。

AI推動家電從“被動響應”向“主動服務”進化。如今,洗衣機洗淨衣物、冰箱保鮮食材等基礎功能已成為行業標配,用戶需求開始轉向“更省心、更精准”的服務。海爾智家超前技術中心主任許升介紹,這種變革本質上是將家務勞動從“人工操作”升級為“系統托管”,通過機器學習持續優化家庭事務處理路徑,最終呈現“設備主動服務人”的顛覆性體驗。

AI通過智慧無人化場景的聯動,重構家庭體驗。今年3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上,AI技術向家居場景的深度滲透成為核心亮點。通過跨終端的智能物聯架構,家電產品已突破單一功能邊界,構建起覆蓋廚房、陽台、客廳、臥室等全生活空間的協同網絡。

展會現場,以海爾為代表的多家頭部企業展示的“無感家務”解決方案,標志著家電行業正式進入以空間智能為核心競爭力的新階段,為智能家居產業樹立了場景化落地的標杆范式。以海爾智慧家庭廚房場景為例:熬粥時臨時接電話離開,智能煙機能通過AI視覺實時“看鍋”,一旦檢測到米粥沸騰,會立刻聯動灶具調小火力,杜絕溢鍋風險﹔灶台點火的瞬間煙機開機,烹飪時還能根據地區海拔、公共風道的風壓和室內煙霧濃度,自動調節風量,有效防止倒灌。從單點智能到全屋聯動,AI正在重塑人與家的關系。

數據模型雙輪驅動

近期,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特別強調數據供給的重要性——海量、優質、多樣的數據,是AI性能躍升的基礎。

尤其是在“無人家務”領域,隨著模型參數規模不斷擴大,數據質量不高、模型受限、技術瓶頸等問題愈加凸顯,成為行業亟須突破的難點、堵點。

首先是高質量數據獲取問題。以防溢鍋功能為例,看似簡單的“給灶具裝上眼睛”,背后需要極其龐雜的數據採集和測試工作。許升介紹,僅為突破這一技術瓶頸,海爾投入近50人的專業團隊,採購了100多種鍋具和300多種鍋蓋,通過不同組合方式構建測試場景。同時還需考慮灶具上鍋具放置位置、廚房光線條件以及食材特性等多重變量。沒有高質量的數據基礎,再先進的模型也難以實現精准識別和預警。

其次是模型自主化的實現難題。家庭場景的本地化部署特性對模型選擇提出了特殊要求。家電產品大多依托家庭場景,算力有限,模型的選擇尤為關鍵。許升提到,不同模型會產生不同的實驗結果,行業面臨的關鍵挑戰是,如何在有限算力下實現模型自主化,確保在各種環境中都能穩定運行。

最后是AI幻覺問題的解決。AI“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這種現象被稱為AI幻覺。研究顯示,部分大模型的幻覺率高達20%,這也反映出解決AI幻覺問題的緊迫性和復雜性。在家電控制場景中,AI幻覺可能會導致安全隱患。例如在灶具控火場景中,如果AI出現幻覺錯誤判斷,本該調小火力時反而加大火力,或不該關火時關閉灶具,會帶來安全風險或影響烹飪效果。據悉,目前相關行業主要通過多算法融合方式來應對這一挑戰。通過多個算法相互校驗,當一個算法出現幻覺時,其他算法能夠進行糾正。

除此之外,AI視覺技術的突破對“無人家務”的實現也至關重要。視覺是人類最重要的感知。當前,傳統家電已經能夠替代80%的家務勞動,但剩余20%仍需視覺AI技術的突破。行業正積極推動技術攻關,據悉,海爾已率先在行業內發布“AI之眼”技術,通過賦予家電視覺感知能力,使其真正“看懂”家庭環境、理解用戶需求,這也標志著家電行業在視覺AI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開放協同創新生態

推動“無人家務”從“試點場景”走向“全面普及”,全行業需協同構建涵蓋標准、合作、技術、研用的創新體系,形成“技術突破—場景落地—生態共建”的良性循環。

在數據採集標准層面,規范先行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當前,數據採集的規范性已成為行業共識——從企業標准到行業標准再到國家標准,層級化的標准體系正在形成。許升介紹,海爾已牽頭將企業內部數據採集規范向團體標准、行業標准乃至國家標准推進,同時深度參與國家層面標准與規范的制定,為數據質量筑牢底線。

開放合作是打破技術壁壘、加速場景落地的重要推動力量。“無人家務”涉及AI算法、控制技術、場景設計等多個領域,單一企業難以覆蓋所有環節。如果說真實場景的數據流是訓練AI的蛋白質,生態無界共創則是進一步加快產業生態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持續進化迭代中,實現體驗和技術升級。

近年來,行業內“技術+場景”的合作模式逐漸增多:機器人企業在本體研發、算法設計上的積累,與家電企業在場景理解、用戶需求上的優勢形成互補。企業間的生態融合,不僅能加速產品落地,還能推動行業從“單點競爭”轉向“生態共贏”。

緊跟前沿技術脈搏、持續深化創新動能,已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引擎。當前,融合視覺、語言與行動能力的VLA多模態大模型,正引領AI與機器人領域邁向“感知—決策—執行”一體化新階段。這一技術突破通過構建“看懂場景—理解需求—精准執行”的智能閉環,為“無人家務”場景提供了從環境識別到任務落地的全鏈條解決方案。

值得關注的是,要打通無人家務的“最后一米”,機器人一定是關鍵一環。未來,我們將步入一個由機器人主導家務的時代。正如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雲杰所說:“不同的細分場景能夠發展出不同垂域的專業機器人,每個家庭都可能擁有N個機器人。”這些高度智能的機器人將與其適配的AI家電高效協同,“機器人主導+AI家電協同”的智慧模式將重塑人類的生活。

與技術型初創企業相比,深耕消費端的家電龍頭企業依托完整產業鏈能力與用戶需求洞察力,展現出獨特的差異化優勢,也將成為推動“無人家務”規模化落地的中流砥柱。

(責編:羅知之、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