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增強超大特大城市國際“磁吸力”

金觀平
2025年09月18日09:10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增強超大特大城市國際“磁吸力”

  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中,創新居於首位。前不久公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圍繞超大特大城市制度創新、要素配置和科技創新能力明確提出3個“支持”。這意味著,超大特大城市必須更好發揮中心城市的節點鏈接作用,增強國際“磁吸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

  超大特大城市,往往是國家或區域經濟中心,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龐大的市場規模﹔具備強大的資源聚集能力,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頂尖的科研機構和大量高素質人才﹔還是交通樞紐和信息中心,能夠與全球各地緊密相連,為高端要素資源的流動提供有力支撐。

  這樣的優勢,使我國超大特大城市既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也是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鏈接。在全球經濟形勢深刻變化和城市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更要通過持續提升城市能級,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轉換發展動能、迸發創新活力。

  對照這樣的任務要求,必須看到,超大特大城市在產業結構、創新能力、營商環境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制約了對高端要素資源的配置﹔創新生態不夠完善,創新效率不高,影響了對全球創新資源的集聚。傳統的空間格局、經濟發展格局、城鄉發展格局等,都需要因時而變。而各項調整變化的關鍵遵循,就是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的科學方法。

  一方面,拆除各種有形無形的“藩籬”“壁壘”,著力破除阻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釋放市場需求信號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顯著提升市場效率與資源聚集效應,更好接軌全球最高標准、最高水平。另一方面,持續增強超大特大城市開放樞紐門戶功能,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在制度型開放領域進行全方位、深層次探索創新,助力提高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

  具體而言,要瞄准分工定位,聚焦具備潛在比較優勢的未來產業方向,促進產業集群創新和成長﹔完善創新生態,提升科技與產業匹配度,提升金融、貿易等高端服務功能,增強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驅動能力﹔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著力打造良性競爭市場環境,以營商環境建設替代“政策窪地”競賽﹔等等。

  作為我國“聚人”“聚產”的主要空間載體,超大特大城市會對周邊毗鄰地區的要素尤其是高端要素產生“虹吸效應”﹔發展到一定階段,非核心功能向外疏解,又會產生“輻射效應”,為周邊地區創造更多新的發展機會。破解“虹吸”與“輻射”矛盾的關鍵,就是找准不同城市的比較優勢,鍛長自身長板,加快形成優勢互補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從“單打獨斗”到“組隊出擊”,從“比拼規模”到“競合共贏”,我國城市與區域發展正進行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在創新驅動、特色發展、機制突破與深度協同中,城市真正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將會助推我國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