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企業家·服務美好生活
信譽樓李炳正:鑄就“信譽”招牌 以“長期主義”作答縣域零售


點擊播報本文,約
企業發展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生活。2024年,我國經濟總量再上新台階,首次突破13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3萬美元。人們生活正從“衣食無憂”到“高品質生活”、從“有沒有”到“好不好”進行轉變。
面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毛細血管般扎根在各行各業的眾多企業積極作為,將服務帶至大街小巷,極大滿足並豐富著人們的生活選擇。人民網《對話企業家》欄目推出“服務美好生活”系列訪談,洞察消費、生活趨勢,展現企業在緊跟時代發展中守正創新,服務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初心與擔當。
用數字貨屏掃描草莓二維碼,種植戶、日照時長、糖度等溯源信息便一並展現在屏幕中……往常發生在一、二線城市大型商超的這一幕,現已頻頻出現在基層縣域市場。
我國縣域人口眾多,消費市場龐大、層次豐富、場景多元,對新型零售業態有著旺盛需求。今年上半年,我國縣鄉市場規模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38.9%。如何在小縣城撬動實體零售的大市場?近日,信譽樓百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炳正做客人民網《對話企業家》欄目,闡述了實體零售在市場下沉過程中的生存密碼。
當同行用高額提成刺激銷售時,信譽樓卻規定:“員工績效絕不與銷售額挂鉤”。“我們努力做好實體店經營,提供專業的導購和售后服務,打造有溫度的賣場,做顧客的‘好鄰居’,讓顧客通過試穿、試用、試吃,獲得對商品的真實體驗和感受。”李炳正坦言,信譽樓正是從這些細節入手,用最朴素的商業邏輯破局實體零售。
“優質的商品和服務依舊是縣域顧客的核心需求。信譽樓致力於做美好品質生活的服務商。”李炳正說。
2019年,信譽樓啟動創立以來最大架構改革:將櫃組採購權收歸集團,建立全國直採網絡。目前自營商品源頭直採佔比64%。“從黃驊冬棗到泰國榴蓮,顧客吃到的每顆水果都可追溯至田間。”李炳正以面粉為例:自有品牌“旱鹼麥”超國家標准,2024年銷售量達5200噸。這種“農場-賣場-餐桌”的極簡鏈路,使消費者能以縣城價格享受一線城市品質。
“夯實基礎、順其自然——慢就是快。”李炳正介紹,1985年元旦,信譽樓首店在河北省黃驊市開業。40年來,信譽樓堅守縣域商業,不搞冒進,用長期主義贏得了百姓口碑。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便推行‘自行車試騎三天、電視機試看一周’的‘五試一退’政策,還開出了全國第一張信譽卡,作為顧客退換修的憑証。此外,我們堅持票到付款、零通道費,甚至幫供應商改進包裝,絕不把風險轉嫁給供應商。”他說。
如今信譽樓43家門店覆蓋冀魯津三省市,單店平均服務半徑達15公裡,雇用員工3.8萬多人,卻從未有關店記錄。
面對“下沉即低價”的論調,李炳正用數據反駁:黃驊旗艦店華為智能生活館開業首月銷售750萬元,單日銷量沖至全國榜首﹔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帶動空調單季銷售6.8萬台。“縣域消費者不是要便宜,而是要值”!
“第六年還在虧損時,我們的老董事長卻宣布企業成功了。”6年零利潤,如今營收破200億。李炳正揭秘信譽樓擴張邏輯:打造一個顧客信任的品牌,鍛造一支懂管理、會經營的團隊,打磨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把過程做好了,結果是自然而然的”。
在當前縣域消費升級與轉型的關鍵階段,李炳正再次強調,“誠信是信譽樓的文化核心。”他將這一理念融入企業肌理:通過建立培訓業校、創辦企業內刊等文化熔爐強化理念傳播﹔以制度保障護航,堅決懲戒失信行為。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讓“信譽”二字最終鑄就金字招牌,點亮縣域消費新增長極。
“優秀企業都是向上、向善、向美的。一心想賺錢的路會越走越窄,隻有誠心誠意為消費者和合作方著想,財源才會滾滾而來。”他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