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十四五”時期金融服務邁上新台階

2025年10月03日07:28 | 來源:中國青年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十四五”時期金融服務邁上新台階

“十四五”規劃綱要設定的主要指標中,經濟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進展符合預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等8項指標進展超過預期,規劃確定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高質量完成”是多個行業領域這5年的關鍵詞。

近日,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金融管理部門“一行一局一會”負責人多次提及金融業如何精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央行行長潘功勝說,我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大幅提升,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提到“金融服務再上新台階”,中國証監會主席吳清表示,近5年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資本市場含“科”量進一步提升。

金融服務再上新台階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衡量金融服務的質量、效率、普惠性是否提升,首先在於實體經濟的感知。”全國青聯常委、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銀行業協會研究專委會主任楊赫注意到,近5年普惠小微貸款年均增速超過20%,企業貸款可得性、便利度有所提升。同時,融資成本明顯下降,“新發放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從2020年年末的5.08%下降至3.48%”。

在上述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李雲澤提到,“十四五”以來,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服務質效明顯提升。他列舉的幾組數據顯示,在強化薄弱環節金融支持方面,新冠疫情期間,對17萬億元貸款實施延期還本付息,惠及經營主體超1000萬戶。2024年以來,金融監管總局牽頭建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發放貸款22萬億元,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壓力。

“結合我們的一些實踐觀察,自去年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建立以來,金融體系在政策引導下持續強化產品和機制創新。”楊赫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聚焦民營小微企業缺少抵押品、盈利和納稅較少或不穩定等融資難點痛點,很多金融機構通過建立完善信息共享平台、深入進行實地走訪、升級風險模型等措施,探索構建破解融資難問題的長效可持續機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實現小微企業信用貸款的顯著提升。

央行數據顯示,我國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從2020年年末的15.1萬億元,增長至2025年6月末的35.6萬億元,信用貸款佔比近三成。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持續下降。

來自浙江湖州銀行的實踐是,以開發綠色產業園區砂洗城產業園、首創“綠色園區貸”,助力浙江湖州市織裡鎮童裝轉型升級。“我們通過配合政府,引導分散的中小童裝企業集中入駐園區,並依托數字化系統實時掌握企業採購、生產、銷售、庫存及物流等全鏈條經營數據,精准識別企業實際資金需求,在此基礎上為企業匹配相應的信貸資源,有效破解了中小企業因抵押物不足而面臨的融資困境。”湖州銀行行長謝耀霆告訴記者,“十四五”期間,“綠色園區貸”已推廣至多個綠色小微產業園,如今,累計向多個園區授信超50億元。

“金融體系支持民營小微企業可以從強化科技賦能和提升風險定價能力上進一步發力。”在楊赫看來,通過數字化手段精准識別優質企業,並為其提供利率和期限等要素更加適配的融資產品設計,將有助於更好激發民營小微企業活力,逐步實現金融服務民營小微企業的方式和路徑從“給補貼”向“增活力”升級。

“中國資產”引力增強

助力民營小微發展、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在答好民生答卷的同時,過去5年,我國金融持續支持科技創新,滿足科技型企業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融資需求。

証監會數據顯示,近5年,交易所市場股債融資合計達57.5萬億元,直接融資比重穩中有升,較“十三五”時期末提升2.8個百分點,達到31.6%。“近年來,新上市企業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業或科技含量較高的企業。目前A股科技板塊市值佔比超過1/4,已明顯高於銀行、非銀金融、房地產行業市值合計佔比。市值前50名的公司中科技企業從‘十三五’時期末的18家提升至當前的24家。”在上述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吳清提到,去年9·26中央政治局會議以來,財政、金融、產業等一攬子大力度、超預期政策擴圍增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加快融合發展,一批現象級的科技企業和創新產品相繼“出圈”,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加快落地見效,“在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國資產’的吸引力明顯增強”。

“在9月24日至25日盤中,寧德時代的市值一度超越貴州茅台,這代表了我國科技企業將在新‘國九條’的推動下迎來發展新風口。”在安永大中華區審計服務市場聯席主管合伙人湯哲輝看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讓資本市場更加精准服務商業前景廣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例如人工智能、集成電路與先進制造、低空經濟、生物醫藥等領域尚未盈利、但具備‘硬科技’屬性的企業,將率先受益”。

來自上交所的數據顯示,科創板開市6年來,科創板上市公司達589家,總市值超7萬億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佔比超八成,累計研發投入超千億元,超380家公司的850余項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湯哲輝還注意到,科創板上市公司中超60家推出全球首創性產品,引領醫療裝備、光伏組件等細分領域實現“彎道超車”,“這意味著資本對研發的催化作用持續顯現”。

聚焦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2024年以來,証監會接續推出“科創十六條”“科創板八條”“並購六條”等舉措。今年6月,又在科創板推出設置科創成長層等“1+6”改革舉措。“目前已有3家未盈利科創企業在重啟科創板第五套標准后完成注冊,創業板第三套標准也迎來首單受理。”吳清說。

“9月26日,我國GPU行業領軍企業摩爾線程在上交所的快速過會,更是體現出A股資本市場‘科創加速’的決心。”湯哲輝告訴記者,科創板的制度改革,讓真正“硬科技”的企業在中國資本市場的上市更加容易、上市更可預期、發行定價更加自主,“正成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責編:郝帥、楊迪)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