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科技 科技反哺金融


點擊播報本文,約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人工智能(AI)、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對金融業產生深刻影響。金融和科技到底誰需要誰?在近日由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青島市委金融辦、青島市財政局承辦的2025·青島創投風投大會上,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成為熱門話題之一。與會嘉賓認為,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推動社會變革的過程中,金融與科技的關系應該是金融為科技發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持,科技進步后再反哺、賦能金融,讓金融變得更有效率、更加准確,從而更好支持科技創新,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金融支持科創
推動科技發展離不開金融的助力。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表示,科技沒有資金投入很難做起來,科創企業的成長之路很艱難,前期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
此次會上發布的《2025創投風投行業年度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中國創投風投行業正站在歷史性轉折點,從消費互聯網和商業模式創新主導的傳統格局,向以“硬科技”為核心的新范式轉變。在政策支撐下,中國創投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科技競爭導致的供應鏈重構,為國產替代和自主創新創造了巨大的市場機會,一大批中國企業正在“卡脖子”技術領域實現突破。從投資方向上看,資本高度聚焦於符合國家戰略方向的“硬科技”領域。電子信息行業以1569起投資和1444.48億元投資規模領跑市場,先進制造和醫療健康緊隨其后。
“在科技創新產業化過程中,尤其是‘從0到1’的早期階段,傳統金融體系難以有效匹配需求。”原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中國是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間接融資體系,資金主要集中在銀行體系之中。但是在不同的時期,金融服務的形式是不同的。在如今新質生產力發展階段,股權投資基金已成為重要的制度性安排,未來政府投資基金和企業創投將扮演重要角色。
當前,政府正在構建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撐體系。從國務院發布“創投十七條”到各地方政府推出風險補償機制,一套覆蓋“募投管退”全鏈條的政策支持體系正在形成。《白皮書》顯示,耐心資本體系的系統性構建成為政策重點,政府引導基金通過長周期存續設計、容錯機制、分階段投資策略來壯大耐心資本。退出渠道的多元化創新同樣值得關注,科創板“1+6”政策措施和創業板第三套標准正在加快落地,支持優質未盈利企業上市融資﹔私募股權二級市場交易和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發展值得關注,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試點正在走深走實。
我國創投風投行業下一步將如何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三條路徑:一是深度垂直化,從追求平台型公司轉向專注特定行業的“隱形冠軍”,強化專業能力建設和投后賦能﹔二是國際化重構,在全球產業鏈重組中尋找新的價值創造機會,抓住企業“走出去”的歷史機遇﹔三是生態系統化,通過“產學研金”深度融合,構建更加完整的創新生態鏈條,推動數字技術賦能產融對接。
與會學者認為,這一輪變革的深度和廣度將決定我國創投行業能否在新技術周期中保持全球競爭優勢。對於投資機構而言,真正理解產業邏輯、具備長期耐心、敢於承擔風險的創投機構,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
科技賦能金融
科技進步需要應用場景,而金融領域正是非常重要的應用場景。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尹艷林表示,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在金融業的深度廣泛應用,正在全方位重塑金融業底層邏輯,金融服務的邊界被不斷拓展,催生出眾多金融新業態,呈現出令人矚目的新趨勢。
“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國際化是金融現代化的時代潮流。”尹艷林認為,在金融智能化方面,目前我國銀行、保險、証券、金融科技機構紛紛布局智能客服系統,智能客服專利申請量全球排名前十中,中國企業佔據6席,專利申請量佔65%。人工智能已在風險控制、客戶服務等領域實現深度應用,金融機構智能客服替代率上升至70%。部分機構已構建智能投顧系統,智能投顧服務將覆蓋80%高淨值人群,智能投顧管理規模突破5萬億元。
如今,AI賦能正在加速,生成式AI等技術深度滲透到智能投研、風險控制、合規檢查及客戶服務等金融業務的各個流程。比如,智能系統替代人工完成重復工作,既快又准,智能體助力用戶完成轉賬、賬單支付、交易及投資等業務操作﹔大數據分析評估客戶信用風險更精准,信貸審批效率更高﹔區塊鏈技術確保交易真實可靠,在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數字資產交易等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化。
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科技金融科技事業部總裁李波認為,新興技術給日常生活和金融服務都帶來了巨大變化。“金融行業這幾年一直在持續探索大模型技術和金融業務的結合點。我們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痛點開發了普惠信貸的普惠智能體,通過解析海量的結構化數據,讓以前很難獲得信用評級的企業有效獲得貸款。針對動產融資可以有效識別和評估各類動產的價值,對傳統難以評估的產品提供標准化的服務,為中小企業盤活資產提供了新的渠道。”李波說,不管技術如何變遷,發展的目標始終是助力產業鏈、供應鏈的降本增效,為實體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再看金融數字化方面,尹艷林表示,金融科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7年實現主要金融機構數字化率超85%。我國數字金融業態不斷豐富,已覆蓋支付、信貸、投資、保險、征信等各項業務,數字支付全球領先。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移動支付的第一大市場,移動支付平台用戶數超過10億,普及率居全球首位。2024年中國個人手機銀行用戶使用比例達88%,93%的企業開通了企業網銀。
科技賦能是金融創新的動力源泉,技術迭代將持續推動業態創新。尹艷林認為,要推動金融業態創新,引領金融發展新趨勢,就要既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也要鼓勵科技公司創新,支持他們協同合作創新。要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加強新技術應用,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將金融服務嵌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各環節,更好滿足不同企業、不同群體、不同項目的融資需求。
做好風險管理
“科技可以助力金融機構控制和管理各類風險,但科技本身也給金融機構帶來各類新型風險,比如人工智能存在大模型幻覺、個人隱私安全、數據信息安全、網絡運行安全等新型風險。”劉曉春表示,必須認識到,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提高風險管理能力,但將風險管理完全依賴於技術是最大的風險。
渣打銀行(中國)行長、總裁兼副董事長魯靜認為,人工智能的應用潛力巨大,各類場景全面開花,在銀行業的應用能力有目共睹。但是,人工智能在銀行運營的場景下仍面臨著准確性不足的問題,無法大規模替代人工,和人工操作還有很大差距。
“金融是安全性和可信度要求苛刻的行業,必須保持金融市場和金融數據的安全,保障賬戶處理和賬戶記錄的准確性。”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表示,金融業智能化創新的基石是可信的,必須統籌安全、高效,讓客戶信得過,讓市場信得過,讓政府也信得過。首先是高可靠性,金融機構部署AI模型必須配置先進的安全技術工具,既能夠抵抗各類攻擊,又可以避免偶發的安全風險。金融需要能夠克制模型幻覺、能夠防止算法共振、能夠抵抗AI虛假、能夠達成零誤差的准確率。
其次是具備基礎架構可解釋性,能夠展現完整的推理路徑和邏輯,將模型行為轉化為可理解的規則和可視化的進程。再次是合法性,要明確金融智能體與金融客戶的管理關系,如果今后金融智能體和客戶發生關系,就必須在法律上明確智能體的法律地位,同時建立金融智能體評估和審核制度。最后是經濟性,可以支持有實力的金融科技深度合作,開展行業級的金融模型和應用軟件,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模型服務和軟件服務,在運算方面支持可靠的資源共享,共建金融數據生態圈,實現高效率、低投入、個性化的數字金融創新。
尹艷林認為,金融新業態在為金融業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特別是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突出,金融機構要嚴格落實相關政策法規要求,加強數據安全合規監管。同時,要建立適應新業態的監管體系,實行穿透式監管,加強監管科技,切實提升金融監管能力。(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