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行進中國·創新發展這5年

一條產業鏈背后的創新發展之路

人民網記者 歐陽易佳 王天樂
2025年10月09日14:07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一台工業相機,如何“看”出微米級的瑕疵?

一捆普通線纜,何以撐起特高壓電網的“脊梁”?

一粒種子,怎樣鏈接從實驗室到餐桌的增值鏈?

答案,寫在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裡。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10年來,新發展理念指引著高質量發展的前進方向。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一批具有核心優勢的“鏈主”企業。以點串線、以線帶面,在“建鏈、補鏈、延鏈、強鏈”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成為我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的重要引擎。

建鏈:給工業裝上“AI大腦”

由“0”到“1”,建設一條新“鏈”,從哪裡開始?

在深圳的思謀科技實驗室內,屏幕上一幅幅看似無異的工業圖像閃過,工業“AI大腦”捕捉著最細微的差異。

“發現這個劃痕,過去是靠老師傅的經驗,現在AI‘一眼’就能鎖定”。思謀科技聯合創始人劉樞回憶說,幾年前全球制造領域還處在“應激加速”與“方向探索”並存的階段。AI企業大多停留在單一場景的技術試點,少有人打通工業全鏈路的核心環節。

“當時,行業裡‘解決單點問題’的企業很多,但‘用AI重構工業智能邏輯’的探索者基本沒有”。劉樞說,“技術突破是為智能制造業‘造火種’,工業場景對技術的需求是‘全鏈路’的,它不僅需要能感知的‘眼睛’,更需要能做決策的‘大腦’,自動調控的‘手腳’。這種廣度和深度,其他領域難以比擬”。

“十四五”期間,我國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工業場景之豐富、產業體系之健全,在全球獨一無二。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技術的發展,為制造業升級提供了“技術鑰匙”——大模型能整合工業多領域知識,實現生產全流程感知,成為智能制造的核心驅動力。

鍵盤敲擊,指令下達。思謀科技研發的全球首個工業多模態大模型Industry GPT正在“消化”海量的工業圖像與知識,一條由AI驅動的全新檢測鏈雛形展現。

“當我們用這套提高制造業自動化水平、解決實際生產痛點的技術方案走向市場時,吸引了世界光學巨頭的目光”。劉樞說,“技術創新是‘建鏈’的根,隻有把根扎深,產業集群的‘鏈條’才能真正搭建起來,並穩固生長”。

補鏈:一捆線纜的“自我修養”

山東濱州,山東創新集團超強高導線纜工廠生產車間內,銀燦燦的電工圓鋁杆被拉伸成絲線。創新集團旗下分公司副總經理李雲海指向一卷看似普通的鋁合金線纜,道出背后的攻堅故事。

李雲海說,在全球“以鋁代銅”的浪潮中,導電率與強度如同“魚和熊掌”,是全球行業“卡脖子”難題之一。面對世界性難題,企業組建跨學科攻關團隊,開展配方調整、工藝試驗和性能測試。最終,在微觀結構調控和熱處理工藝上取得突破,研發出超強高導鋁合金線纜。

這一“補”,成為國產化走向世界的關鍵一環。

李雲海介紹,這不僅實現了該類產品的國產化替代,更標志著我國在特高壓輸電、新能源、大數據中心建設等重大工程中擁有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材料供應能力。整條產業鏈——從鋁材冶煉、導線制造到電網建設——都因此變得更安全、更高效、更節能。

“最直接的變化是成本降低和交貨周期大幅縮短。以往依賴進口,價格高昂、交貨周期長,制約了重點項目的建設進度。如今,我們實現了按需交付,以價低質優的高質量產品保証重大工程的建設需求”。李雲海自豪地說。

補鏈,補的是短板,鍛的是長板。一條曾經脆弱的產業鏈,在一次次創新研發中,變得“強筋健骨”。

李雲海表示,產業鏈的國產化帶動了上下游協同創新,拉動了國內鋁材深加工、裝備制造、檢測認証等環節的技術升級,形成了良性的產業生態。“我們與客戶關系緊密‘鏈接’,從‘供應商’變成了‘戰略合作伙伴’”。

延鏈:一顆種子的“新農事”

海南,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站在田埂上,手機APP實時接收著每一株水稻的“體檢報告”。

以一顆種子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農業告別了單一的種植環節,成為一場融合科技與市場的“全鏈條競賽”。農民因為優質優價“願意種”,因為智慧農業“種得好”,最終在全鏈條的增值中“能增收”。

“新時代的南繁,已成為‘南繁硅谷’。我們通過激光雷達、高光譜相機及各類傳感器,對育種材料進行全方位、實時的‘體檢’。通過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和大數據中心,將海量育種數據與先進算法相結合,開辟智慧育種‘新賽道’,為新品種培育按下加速鍵。”錢前說。

這條“智慧鏈”也延到了三亞崖城村農戶周大伯的瓜棚裡。“以前種普通西瓜賣不上價,現在跟著專家種‘彩虹西瓜’,甜度有標准、個頭有要求,一斤能多賣兩、三塊錢”。周大伯笑著說,全鏈條的增值,讓他這樣的種植戶分享到了產業發展的紅利。

錢前感慨地說:“當有一天,你看到無人機經過稻田時,留下整齊的航跡線,那不是風的杰作,而是我們中國制造、‘中國智種’在土地上書寫的情詩。”

強鏈:從醫療技術看“民生溫度”

在阿邁特醫療器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的潔淨車間,一款生物可吸收外周血管藥物洗脫支架,在多軸3D打印平台上一次成型。這不僅代表著中國醫療器械的創新突破,更體現出通過提升全產業鏈的效能與韌性,讓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億萬人民。

“產業鏈的創新升級,關鍵在於打通供應鏈與價值鏈的堵點”。阿邁特醫療董事長兼總經理劉青說,“提升產業鏈的效率和韌性,一方面要讓合作伙伴‘跑得更快’,減少內耗、消除信息孤島、並行工作。另一方面,要讓合作伙伴‘跑得更穩’,應對不確定性、分散風險、快速恢復”。

不遠處,一台3D多軸精密打印系統正在工作,一次成型復雜的血管支架。在這裡,沒有傳統的“甲、乙方”,高校、醫院都是“共生”的研發伙伴。

“強鏈”,強的是效率,韌的是體系,暖的是人心。劉青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通過全鏈條的效能提升和成本控制,傳統支架現在臨床上賣到3萬元,我們研發的全降解支架銷售價格實現了下降。“讓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創新產品,體現了產業鏈現代化的‘民生溫度’”。

(責編:郝帥、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