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超級顯微鏡”解決卡脖子難題

鄭 楊
2025年10月10日08:59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超級顯微鏡”解決卡脖子難題

  前不久,我國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硼中子俘獲治療裝置,在廣東省東莞市人民醫院完成國內首例復發鼻咽癌患者的治療。這一抗癌新手段源於被譽為“超級顯微鏡”的中國散裂中子源。“這是散裂中子源技術轉化應用的一個典型案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一期工程總指揮陳和生告訴記者,“我們的目標是普惠醫療,讓地市一級的醫院都有能力運行這種設備。”

  回憶中國散裂中子源從無到有、在眾多“卡脖子”關鍵技術領域大顯身手的歷程,陳和生感慨不已,“在當前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形勢下,國內對大科學裝置的需求非常強烈,我們要千方百計加快推動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和應用”。

  改革開放前沿地廣東,產業發展是強項,原始創新能力一度非常薄弱。20年前,中國第一台、全球第四台脈沖式散裂中子源選址東莞。為了讓這台大裝置早日服務於國家重大需求和產業科技發展,陳和生帶領團隊在這裡扎下根。“從工程進度到工程質量,建設中遇到了許多攔路虎。”陳和生舉例說,由於缺乏在南方地下水豐富的地方修筑隧道的經驗,工程一度因隧道滲水而返工,但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如期完工。

  “十四五”期間,散裂中子源建成的實驗終端——中子譜儀已從最初的3台增至11台,每台譜儀都以獨特的“技能包”在各領域催生澎湃的新質生產力。陳和生告訴記者,從高鐵車輪壽命的測量,到電動汽車電池性能的提升,這些裝置為解決國家“卡脖子”難題作出了突出貢獻。不僅如此,它們在科學前沿也帶來諸多突破,為超導材料、納米材料、拓扑材料等新型研究提供了理想“探針”。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已向全球科學家完成14輪開放,每年運行時間超過5000小時,注冊用戶超過9000人,完成近2300項課題。

  “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已在去年初啟動建設。待到2029年完工,散裂中子源的性能將提高5倍,實驗終端增加到20台,基本覆蓋中子散射研究的所有領域,更好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陳和生說。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