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資管行業精准滴灌科技創新

陸 敏
2025年10月10日08:59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資管行業精准滴灌科技創新

資管行業連接廣大投資者的財富管理需求與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是我國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期發布的《北京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資管行業整體運行平穩,資產管理總規模達165.45萬億元,自2019年以來年均復合增長率保持7.45%,各細分領域發展節奏不一,整體結構在調整中不斷優化。

行業發展穩健潛力大

北京地區資管行業發展是全國資管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北京資產管理協會會長、工銀理財總裁高向陽在《報告》發布儀式上介紹,截至2024年年末,北京地區各類資管機構管理規模已接近50萬億元,佔全國總規模比重近30%﹔集聚了3300余家各類型資管機構,全國近1/3的銀行理財子公司、1/2的保險資管機構及1/4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均扎根北京。這一組數據不僅彰顯了北京資管行業的強大集聚效應,更體現出其在連接投資者財富管理需求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中的關鍵作用,為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及全國資管行業穩定運行提供了堅實支撐。

高效的資產管理是連接居民財富和實體經濟的橋梁紐帶,也是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科技創新和管理風險收益的重要引擎。在9月19日舉行的金融街合作發展理事會資產管理專委會2025年度會議上,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丁章春表示,資管行業成長潛力大,在首都金融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將重點利用好金融資源豐富、金融人才集聚、監管溝通便利、投資需求旺盛、交易對手眾多等優勢,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產品體系、機構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以首善標准持續推動資產管理行業高質量發展。

“正確引導耐心資本精准灌溉科技創新是資管行業的重要使命。”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長張偉武表示,要促進資管行業能力提升與科創企業金融需求深度契合,精准匹配符合科技企業金融需求的綜合化服務﹔多角度培育創業投資產業,打通科技、產業和金融良性循環﹔加快推進金融科技成果運用和數字化經營轉型,為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資管機構監管司司長賴秀福表示,金融監管總局持續強化政策支持與監管引領,構建起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資管金融服務體系,資管賦能科創不斷取得新成效。未來將與時俱進強化風險監管,通過健全的規章制度、有序的市場環境、高效的央地協同夯實行業高質量發展根基。

投資渠道進一步拓寬

資管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意義重大。今年1月份,中央金融辦等6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提到,允許公募基金、商業保險資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銀行理財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

對於銀行理財公司而言,通過參與定增可以擴大投資渠道,高質量地參與資本市場發展,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客戶帶來更大的收益空間。今年4月17日,上海外高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開披露了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情況報告書,在報告書披露的共計11家發行對象中,出現了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光大理財”)的名字。這也成為我國首單銀行理財資金直接參與投資上市公司定增項目。

對於全市場首單銀行理財資金直接參與投資上市公司定增項目的推出,光大理財表示,公司將在有效管控風險的基礎上,逐步加大資本市場布局。已擇機增配包括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在內的指數化投資工具,並將加大對上市公司定增、可轉債、可交債等工具品種的投資力度。參與外高橋再融資就是其中之一。

光大理財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定增直投相當於理財產品直接投資上市公司股票。理財公司需要安排含權益倉位的理財產品進行投資。一方面,盡量遴選中長期產品進行投資,並在資金端做好與投資者風險偏好的匹配﹔另一方面,要做好“組合+分散”安排,並在鎖定期內做好相應的產品流動性管理和市場風險監測,保障理財投資者利益。

今年6月份,在光大銀行、光大理財舉辦的《中國資產管理市場2024—2025》報告發布會上,光大銀行董事會秘書、首席業務總監張旭陽表示,資管機構要深刻把握行業深層次經營邏輯,通過提升資產組合有效性、優化投資程式范式、加強技術研發應用、陪伴優質企業成長等方式,為投資者創造穩健可持續的價值回報。

張旭陽認為,資管機構要通過自身能力建設,積極應對模式之變、投向之變、技術之變,在服務國家戰略發展大局、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形成特色、創造價值,為金融強國建設貢獻資管力量。

精細化管理服務科創

當前,科創企業對長期資金的需求日益迫切,成為資管行業加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銀行理財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將有助於推動業務創新,優化投研體系,開發更多的權益類、混合類理財產品,豐富產品體系。同時,政策的放開對理財公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理財公司需要強化風險管理能力,有效應對權益類投資的市場風險,確保資產配置符合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和監管要求。

銀行理財產品主要面向穩健型投資者,因此銀行理財資金主要投向債券等固定收益領域。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季度報告(2025年一季度)》,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9.14萬億元,同比增加9.41%。其中,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8.33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7.22%,較去年同期增加0.57個百分點﹔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相對較小,僅為0.08萬億元和0.01萬億元。

由於權益市場波動較大,上市公司定增並非“穩賺不賠”,大多數銀行理財公司參與其中有一定難度。銀行理財產品一般周期較短,而上市公司定增的回報期限較長。上市公司定增項目通常設有較長的鎖定期,然而全市場理財產品以中短期為主,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期限錯配。

參與上市公司定增無疑對理財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產品設計層面,需要設計長期限封閉式產品,避免短期贖回壓力與定增鎖定期沖突﹔在資金安排層面,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資金調度預判,為投資者贖回產品預留充足資金﹔在期限配置層面,需要配置多期限底層資產來緩沖錯配風險等。

中國銀行業協會理財業務專業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與創新研究報告(2024)》提到,在防控金融風險要求下,理財機構的風控和精細化管理能力也需要加強。銀行理財公司需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順應數字化轉型潮流,深化科技賦能,繼續在投研管理、營銷服務、產品創新、風險管理、內控合規管理等環節循序漸進地嵌入數字化和智能化功能,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