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如何撬動區域協調發展


點擊播報本文,約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數字化、綠色化為特點的新質生產力正加速孕育。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為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引擎,也為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供了新的路徑。需深刻理解培育新質生產力與區域協調發展的內在統一性,以新質生產力為支點,撬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層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當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技術加速突破與應用,並引發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便實現了生產力質的飛躍。
新質生產力蓬勃生長需依賴於特定的空間載體與發展環境。審視我國區域發展現狀,不平衡不協調的深層結構性問題是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一個瓶頸。創新資源分布不均、部門區域之間條塊分割、產業同構與低效競爭並存等現象,導致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在區域間難以實現高效耦合與有機協同。一些地區雖擁有創新資源,卻因腹地支撐不足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一些地區雖有轉型意願,卻苦於高端要素匱乏,步履維艱。破除區域壁壘、優化要素配置、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
現在,我們正處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亟需把握機遇,在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進程中,構筑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優勢。這要求既要做好頂層設計,又要因地制宜激活潛能,以精准布局形成共促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以創新協同網絡貫通區域“主動脈”與“毛細血管”。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強科技創新,要求推動形成更加完善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打破區域壁壘,促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平台、專家人才等創新資源在更大范圍共享共用。通過跨區域聯合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共建產業創新中心、設立“科創飛地”等,促進知識溢出、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讓創新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構建層次分明、優勢互補、高效聯動的區域協同創新網絡,使創新勢能加快向發展新動能轉化。
以深度協作構建產業梯度布局的雁陣格局。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重在通過全面創新,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應基於各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科學引導產業布局優化與有序轉移。東部發達地區需發揮頭雁作用,聚焦前沿領域探索、顛覆性科技創新、未來產業孵化等,不斷向價值鏈高端攀升。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則應把握機遇,有序承接產業梯度轉移,依托本地特色資源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推動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空間上合理分布、技術上緊密關聯、價值上梯次聯動的產業發展格局。
以制度集成創新打通要素流動的“任督二脈”。培育新質生產力與區域協調發展,均需破除制度性障礙。要持續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打破阻礙技術、數據、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壁壘,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互助等機制。探索建立跨區域產業轉移、園區共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加快完善數據基礎制度體系,促進數據要素跨域流通、融合應用和價值釋放。
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以新質生產力培育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優勢,必須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要落實好區域主體功能區戰略,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健全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支持生態功能區發展生態經濟。推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開放合作、協同保障的區域能源體系,打造綠色產業鏈、供應鏈。推動各地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將生態“顏值”有效轉化為經濟“價值”,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有機統一。
(作者系甘肅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