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種地從“經驗活”變成“精准活”

馬維維
2025年10月20日09:01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種地從“經驗活”變成“精准活”

  在黑龍江佳木斯廣袤的黑土地上,大型收割機穿梭在萬畝金黃稻浪與豆海之間,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豐收畫卷。

  地處富錦市的東北水田現代化農機專業合作社率先開鐮,理事長劉春現場算起“科技賬”:物聯網智能灌溉系統遠程控水,告別了人工扛鍬巡田的繁瑣﹔四情監測站集成AI圖像識別、衛星遙感,苗期就能捕捉葉齡、病虫害……這些科技利器讓種地從“經驗活”變成了“精准活”,更好守護水稻生長全程。

  科技之外,傳統農人的“精”字訣同樣不可或缺。在富錦市富錦鎮新發村禧和家庭農場,“老把式”與“新技術”深度融合,依托適宜的氣候條件與富硒土壤優勢,從春季育苗、栽種,到夏季田間管護,再到秋季后期大田管控,最終實現水稻品種優良、品質上乘。

  水稻捷報頻傳,大豆也迎頭趕上。樺川縣新城鎮繼成合作社的萬畝大豆田裡,兩台大型聯合收割機正“吞稈吐金”。金黃的大豆秸稈被卷入機身,飽滿的豆粒傾瀉而出,拉開了全縣秋收的序幕。農機手把收割機調到時速8公裡,損失率控制在1.5%以內。

  豐收的底氣來自縣裡的“硬核”保障:縣鄉村三級包保機制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52場技術培訓覆蓋2000人次,農機“義診”小分隊進村入戶,零件、油料、維修“三到位”。

  “鐵牛”未動,服務先行。年初以來,佳木斯市農業農村局啟動科技服務“四雙”工程,1498名農技人員分區包片、挂圖作戰,累計開展田間指導1.3萬次,培訓農民、機手達4.2萬人次。全市提前完成5.87萬台拖拉機、9.01萬台(套)配套農具和1.18萬台各型收獲機檢修。

  一幅幅豐景圖背后,是佳木斯市布下的“科技+服務+機制”3張網。“佳木斯市搶前抓早、集中力量,全鏈條做好收割、運輸、倉儲、銷售等指導服務,在確保生產安全的前提下,高質量完成秋收任務,為保障糧食安全作貢獻。”佳木斯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徐金友說。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