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圖強筑綠電根基 推動粵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點擊播報本文,約
當前,我國海洋經濟呈現向新向好發展態勢。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海洋生產總值2.5萬億元,同比增長5.7%。2024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8%。
為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沿海各省正積極布局。以廣東為例,近年來,廣東省出台《廣東省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2021—2035年)》,實施《廣東省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政策引導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進行了積極探索。“我們以建設粵東‘風火氫儲’一體化綜合能源大基地為抓手,粵東已核准項目計劃投資超420億元,推動’以港為基、向海圖強’的多能互補、產業融合發展。”國家電投廣東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港口能源雙輪驅動 共筑產業生態
港口是陸海統籌的“支撐點”,能源是產業升級的“動力源”。
交通運輸部等十部門此前發布的《關於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推動交通與能源基礎設施規劃銜接互動”“因地制宜推進港口航道清潔能源綜合利用”。
揭陽港前詹通用碼頭。受訪者供圖
“我們以前詹通用碼頭為支點、前詹百萬煤電項目為支撐,與惠來臨港產業園協同發展,構建‘港口聚鏈、能源強鏈’的產業生態。”上述公司負責人說。
2025年,作為揭陽港首個公用深水碼頭,前詹通用碼頭正式對外開放,現7萬噸級、3千噸級通用泊位和1個兼靠1萬噸級雜貨船的工作船泊位,年設計吞吐量達324.6萬噸,總投資約24億元。
“該碼頭融合海上風電母港功能,可提供大型風機設備組裝、倉儲、出運全鏈條服務,已吸引遠景、明陽等11家海上風電頭部企業入駐,帶動惠來臨港產業園區年產值達120億元。”上述公司負責人介紹,“十五五”期間,將整合優勢打造海上經濟樞紐,建設南方區域綠色零碳碼頭。
與之聯動的前詹百萬煤電項目,採用“煤電+海風”打捆聯營方式,建成后將形成“風火打捆、聯合調度”運營模式,預計年發電量約90億千瓦時,助力海上風電消納及大灣區能源保供。
順應規模化開發趨勢 催生產業集群
當前,在《“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和《“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的推動下,海上風電進入基地化開發階段。
據介紹,“十四五”期間,該公司以粵東、粵西兩個海上風電基地為支點,在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180.8萬千瓦,“在運+在建+儲備”資源超440萬千瓦,“十五五”期間計劃新增投資超700億元。
揭陽神泉二海上風電場。受訪者供圖
在揭陽,已初步建成粵東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裝機突破90萬千瓦,累計發出綠電79.36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19.06萬噸﹔連續三年開展增殖放流5批次,投放魚蝦苗2.37億尾,投資生態補償資金超2800萬元。
“為推動海上風電產業鏈協同發展,我們發揮‘鏈長’作用,以‘風電開發+產業訂單’模式引入上下游企業,初步構建起集開發、科研、制造、總裝、運維於一體的海上風電全產業鏈體系,以規模突破推動產業聚變。”上述公司負責人說。
發力科技創新 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
當前,圍繞“海上風電+”多元應用,越來越多的企業推動科技創新與海洋綜合利用,探索海洋經濟發展新路徑。
自然資源部等六部門此前聯合印發的《關於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指導意見》提出,聚焦海洋能規模化利用,促進海洋能新技術、新模式發展,推動海洋能與各類海上生產活動融合發展,拓展海洋能應用場景,提高海洋能開發利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揭陽海洋牧場“龍宮號”。受訪者供圖
在海洋牧場方面,揭陽海洋牧場“龍宮號”項目採用樁基礎重力式結構,依托慈航海風場建設超7萬立方米養殖水體,配備5G智慧漁業管控系統與綠能供電綜合能源系統,單個養殖周期章紅魚設計產能達715噸,形成“項目帶動產業、產業反哺港口”的良性循環。
業內人士表示,海洋能是重要綠色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海洋能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要環節,要增加和推廣海洋能實際應用項目,推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展望未來,我們將向深遠海延伸,以漂浮式風電技術,挖掘海洋能源潛力﹔向價值鏈高端延伸,依托海水制氫、海洋牧場優化產業生態﹔向區域協同延伸,強化港口與產業、能源的聯動效應,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上述公司負責人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