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十四五”
財米油鹽丨每年10億噸生鮮是怎麼吃光的?記者開“箱”找答案


點擊播報本文,約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五年間,千家萬戶的煙火平常折射出國家宏觀政策的落地成效,成為發展答卷最客觀的見証。
即日起,人民網“財米油鹽”欄目推出“我家的‘十四五’”系列Vlog,帶你在一蔬一飯、一針一線裡,感受我們生活的新變化。
全國生鮮農產品消費,何以每年高達10億噸?答案,或許就藏在咱們家的冰箱裡。
“以前吃得比較‘糙’,不注重營養搭配,現在每天肉蛋菜奶都得配齊了!”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90后王先生打開冰箱,向“財米油鹽”欄目一一展示他的“食材地圖”——洪湖的蓮藕、寧夏的羊肉、孝感的米酒……小小的冰箱裡,裝滿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美味,其中不乏貼有“三品一標”認証的優質農產品。
“花樣多、送得快、品質好”,是王先生青睞特色農貨的三大理由。“尤其是網購水果,收到時包裹還冒著冷氣!”這份看得見的新鮮讓他吃著格外舒心。
從“吃飽”到“吃好”,這場舌尖上的變遷,折射出我國農業供給體系走向結構優化、高質高效的升級之路。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我國新認証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達3.6萬個,認証數量較“十三五”末增加70%。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支持建設各類農產品冷鏈設施近2000萬立方米。
五年來,我國持續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大文章,越來越多的優質農產品從田間涌向餐桌,不僅滿足了消費者的膳食需求,也大大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與此同時,不少農產品還走出“小廚房”,乘著文旅熱、賽事潮的東風走向“大市場”,成為獨具特色的“消費IP”。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休閑農業營業收入近9000億元,成為旅游業場景創新、業態融合最活躍的領域之一。
今年7月,政策為農產品消費注入新動能。農業農村部等十部門聯合制定印發《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從優化供給、創新流通、激活市場等九方面進行部署,為農產品“賣得出、賣得好”再添一把柴。
展望下一個五年,政策精准發力,產業深度融合,廣大消費者的“舌尖之旅”必將迎來更多鮮活與美好。
總策劃:孫海峰
制片人:章斐然 謝婷
監制:呂騫
策劃:申佳平 李佳
文字:方經綸
攝像:史新培
剪輯:張培揚
設計:林珊珊
包裝:趙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