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安全網守護雪域高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在拉薩市當雄縣,人保財險西藏分公司營業員(左)為當地牧民講解保單條款。本報記者 武亞東攝
金秋十月,雪域高原陽光燦爛。記者沿著川藏線一路深入林芝、拉薩、日喀則,走進村落牧場、社保大廳、災后重建工地,看到金融活水在高原大地悄然流淌。保險,這一看似抽象的金融工具,正在成為西藏農牧民抵御風險、重建生活、追求幸福的重要支撐。
融入百姓生活的溫度
近年來,國家持續引導保險業深耕“三農”領域,推動政策性、普惠性保險加快覆蓋高原地區﹔而保險公司則以政策為引領、服務為抓手,把保險保障送到農民、牧民和企業身邊,在守護高原民生、助力鄉村振興、參與災后重建中書寫出一份帶著溫度的金融答卷。
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嘎拉村,村口的“保險服務點”牌子格外醒目。這裡是西藏首批實現村級保險服務全覆蓋的示范點。記者在調研中看到,村民可以在家門口辦理承保、理賠等業務,“保險不出村”,從願景成為現實。
村民永珠措姆是人保財險林芝分公司派駐的農保員,她笑著對記者說:“在我們村,保險不再是陌生的名詞,而是實打實的幫助。”她熟悉每家每戶情況,講藏語、懂政策,經常挨家挨戶講解條款,被村民稱為“咱村的保險貼心人”。
經過多年在高原保險領域的深耕,人保財險西藏分公司圍繞防貧、穩收、促振興,不斷完善民生保險網絡。在嘎拉村,每位村民都擁有防返貧救助保險、意外險、醫療險等保障。桃花節期間,游客也能自動享受20萬元公眾責任險保障,“旅游興業、保險護航”成為當地民生與經濟雙贏的生動注腳。
記者在拉薩市墨竹工卡縣採訪時了解到,自2022年起,人保財險率先落地西藏首單城鄉居民醫療互助保險,填補了自治區醫療互助類保險空白,構建起“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互助保險”四重保障體系。墨竹工卡縣人社局副局長強珍介紹,互助保險針對的是在三重報銷后仍有較高自付費用的困難群眾,並再次給予補助,實現醫療保障閉環。截至目前,該縣已有4997人受益,累計賠付1424萬元。
記者走進墨竹工卡縣格桑村時,遇到了村民次仁多吉。他告訴記者:“孩子換腎花了幾十萬元,多虧縣裡為我們購買了互助保險,又幫我們報銷了3萬多元,不然這筆治療費真是無力承擔。”據了解,次仁多吉的兒子在23歲時被確診為腎病綜合征。為救兒子,他輾轉多家醫院求醫,第一次住院就花了近30萬元。這個靠種田和打零工維持生計的家庭一度陷入困境,甚至曾打算放棄換腎治療。就在最困難的時候,墨竹工卡縣人社局組織的醫保政策宣傳活動讓他了解到,墨竹工卡縣為當地群眾統一購買了醫療互助保險,可為重病患者提供專項補助。次仁多吉感慨道:“正是國家的關懷,讓我們一家重新看到了希望。”
除了醫療互助保險,記者在墨竹工卡縣社保大廳看到,醫保窗口與保險公司派駐的專崗人員並排辦公,實現了“一崗辦結”,群眾“少跑腿、多報銷”。這一創新經驗正在全區推廣,西藏已實現53個區縣醫保經辦由人保財險協同承辦,群眾報銷“出院即結算”。“醫療互助保險不僅緩解了群眾‘看病貴’的難題,也讓大家的心裡更踏實,更有信心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強珍說。
讓牧民更踏實的速度
在拉薩市當雄縣,當地牧民稱保險為“牛的護身符”。記者在當曲村見到牧民羅布,他家裡養了40多頭牦牛。去年冬天暴雪突襲,幾頭牛被凍死。羅布回憶說:“以前遇上這種事情,損失都得自己扛。現在報案第二天保險公司理賠人員就上門了,3天賠款到賬,我又買了小牛犢,很快便恢復了生產。”
當雄縣是拉薩市唯一的純牧業縣,牦牛養殖是當地的支柱產業。記者在人保財險當雄營銷服務部看到,工作人員正通過“耘智保”APP核對耳標信息——每頭牦牛都佩戴著電子耳標,實現了“戴標承保、驗標理賠”的閉環管理。為了更貼近牧民的使用習慣,人保公司還研發了“西藏人保農戶自助”藏漢雙語小程序,支持牧民自助拍照報案,使理賠周期由過去的10天縮短至3天。“科技讓保險跑得更快,也讓牧民心裡更踏實。”該營銷服務部負責人介紹。
從保險保障到種源改良,金融和科技的力量正在推動高原牧業走向精細化、現代化。記者在當雄縣牦牛凍精站看到,幾十頭優良牦牛在寬敞的牛舍中悠閑地咀嚼草料。凍精站獸醫師貢覺才旺告訴記者,這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牦牛凍精生產基地,年產凍精約3萬劑,主要用於改良本地牦牛品種。
“我們引進的牦牛來自那曲、日喀則、青海大通等地,都是國家認証的優良品種,但由於水土和海拔差異,剛開始有的牦牛會出現‘水土不服’。”貢覺才旺介紹,過去要是死幾頭牦牛,損失很大,現在有了保險,風險可控。他算了一筆賬:每頭牦牛保額7000元,保費490元,免賠10%,如果發生自然死亡,凍精站可獲賠6000多元。“保險理賠很及時,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隨叫隨到,理賠、服務都很周到。”貢覺才旺說。
目前,人保財險西藏分公司已為當雄凍精站提供近400萬元風險保障,並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將自然災害、設備損壞、疫病風險等納入全程監測。“保險保障讓我們更敢引種、更敢創新。”貢覺才旺表示,凍精站的安全運行、優質種源推廣以及牧民養殖信心的提升,都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支持。
不僅養殖有“保”,種植也有“盾”。人保財險西藏分公司目前已實現全區農險全覆蓋,承保藏系牦牛508萬頭、藏系羊865萬隻、農作物262萬畝,提供風險保障309億元,賠款支出13.9億元,惠及324萬戶次。拉薩、日喀則等地還試點青稞、小麥完全成本保險,實現“保投入、保收益”,進一步穩定糧食安全。
“農業保險的價值,早已超越單純的經濟補償。”人保財險西藏分公司總經理羅小川表示,保險正成為高原牧區產業升級的重要推手,一方面通過數據化手段提升風險管控水平,另一方面結合“保險+科技+產業”模式,引導資金和服務下沉基層,讓高風險產業變成可持續產業。
防風險強信心的力度
西藏位於喜馬拉雅造山帶北緣,地震活動頻繁、破壞力強,尤其日喀則、阿裡、昌都一線更是強震高發。特殊的地理環境,使災害風險成為這片高原發展的“隱痛”。正因如此,保險在西藏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地位尤為重要——它不僅承擔賠付職能,更在災前預防、災中應急、災后重建中發揮著關鍵的金融支撐作用。
今年年初,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強烈地震。那一刻,冰雪與廢墟交織,群眾的家園頃刻間被摧毀。記者在震后重建現場看到,村民們已陸續搬進新房,家門口豎著“人保理賠快速服務點”的牌子。
人保財險日喀則分公司總經理次羅介紹,地震發生后30分鐘內,人保財險就向遇難兒童家屬支付首筆5萬元賠款。10天內,定日縣全縣民生類險種賠付全部完成,共支付賠款1.68億元。
在曲洛鄉古榮村,村民旺加家房屋倒塌、牲畜損失慘重。他告訴記者:“這次地震災害過后,保險賠付了40多萬元,讓我們一家很快恢復了生產生活。保險公司的同志冒著余震來查勘,用藏語和我們溝通,第二天賠款就到賬。”嘎點村村民扎西也說:“我家銀行卡都丟了,結果手機短信提示賠償金已打到新賬戶,真是意想不到。”
定日縣委書記陳明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保險在災后恢復中發揮了三重作用。一是快速賠付,緩解群眾經濟壓力﹔二是穩定預期,增強重建信心﹔三是助力政府精准施策,減輕財政負擔。”他介紹,人保財險是最早進入災區、最快啟動理賠的金融機構。公司主動對接縣政府,開通綠色通道,採取簡化理賠措施,“牲畜只要上報數量,第二天補償金就打到一卡通賬戶上”。截至目前,僅定日縣賠款金額就超過6000萬元。
在災后重建階段,人保財險還向受災五縣的安置工作人員捐贈雇主責任險,為每人提供30萬元身故殘疾保障、1萬元醫療保障,為干部一線工作解決后顧之憂。災難過后,保險的意義並未止於賠付。記者在定日縣了解到,人保財險正會同地方政府探索建立“巨災保險+財政補貼+社會共保”機制,為未來高原自然災害建立更穩固的風險分擔體系。
“保險不僅是一張保單,更是一種信心。”陳明祥表示,未來,希望保險業持續深化服務,在更大范圍內拓展政策性農險和民生保障的覆蓋,開發契合高原實際的特色險種,健全巨災保險等制度安排。同時要加快科技賦能步伐,提升偏遠地區服務的可及性和精准度,真正實現“保險下鄉、服務到戶”,讓金融保障觸達每一戶農牧民。
從林芝的桃花村到當雄的牧場,從墨竹工卡的醫保大廳到定日的重建工地,記者看到,保險正融入高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不僅是風險補償的經濟制度,更是民生兜底的社會力量,是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如今,保險漸漸融入越來越多農牧民的生活。未來,隨著數字化服務、風險減量機制、巨災保險制度不斷完善,保險這張“金融安全網”將在雪域高原織得更密、更牢。(本報記者 武亞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