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健康中國:為人民幸福生活筑牢基石

2025年10月21日08:59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2024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升至31.9%……一組組亮眼數據,勾勒出“十四五”時期我國衛生健康工作發展成就。

“十四五”時期,我國始終將保障人民健康置於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持續提升衛生健康服務的能力水平、可及性與公平性,推動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大幅改善,健康中國建設邁上了新台階。

醫學科技實力躍升

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藥物AI納米遞送平台NanoForge在北京發布,實現從分子生成、特性預測、AI導引的干濕實驗迭代以及脂質處方設計與優化,到最終確定劑型的閉環流程,更能通過平台的持續學習與進化,不斷擴展納米遞送的數據壁壘,為創新藥研發破局。平台研發企業劑泰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賴才達介紹,納米材料憑借小尺寸和生物兼容性被視為高效的RNA藥物和小分子藥物載體,在基因治療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納米藥物遞送技術的新突破,是我國本土醫藥企業科技創新實力提升的縮影。“十四五”期間,我國衛生健康科技整體實力持續躍升,創新活動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一系列突破性進展與標志性成果,為守護人民健康注入源源不斷的“科技動能”。

在新藥和疫苗研發領域,我國在研新藥數量佔全球比例超過20%,躍居全球新藥研發第二位﹔舒格利單抗、恩沙替尼、谷美替尼等多款國產創新藥陸續獲批上市,填補相應領域空白,其中我國自主研發的抗腫瘤藥澤布替尼已在多個國家獲批上市。國產HPV疫苗廣泛使用,快速提升可及性和可負擔性。近日,國產九價HPV疫苗也投入使用。

在醫療器械和設備創新領域,我國自主研發的光子計數CT,將空間分辨率提高2倍至3倍,同時掃描速度更快,輻射劑量大幅降低,效率和效果更佳﹔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腔鏡軟組織手術機器人研制成功,提高了手術精准度,為患者減輕創傷痛苦﹔體外膜肺氧合機、人工心臟、質子重離子放射治療設備等產品實現自主化研發並投入臨床應用,讓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國產高端醫療裝備。

在疾病防治方案優化上,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開展的結直腸癌免疫治療新療法研究,使難治性、免疫耐藥型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治療有效率從原來的13%提升到44%,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延長61%,取得了國際上該領域的最佳療效。國家衛健委推動的以“患者為中心”重構和優化急診腦卒中診療流程方案,使患者從進入醫院到接受溶栓治療的平均時間,由原來的60分鐘縮短到現在的不到30分鐘,療效明顯提高。

醫療服務質效提升

今年8月,在第31屆中國國際醫用儀器設備展覽會暨技術交流會現場,中國專家打破時空的局限,借助醫療大模型分析的心音數據,為遠在非洲的一名兒童給出診療意見。這套由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與北京博雅全健智算科技有限公司歷經十年研發的“羲和一號”大模型,已實現疾病預測、診斷、個性化治療、影像分析等多場景應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唐熠達介紹,“羲和一號”大大縮短預警時間,降低首診誤診率,目前通過跨區域、跨機構的數據互動,結合AI可穿戴設備的實時數據傳送與分析,讓患者在黃金救治期內獲得更多生存與康復機會。

看病就醫關系民生福祉。“十四五”期間,我國圍繞“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目標,以數字技術為抓手突破空間限制,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著力解決群眾看病就醫急難愁盼問題,構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

在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優化上,我國加快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中西部、東北地區、省域內人口較多地市及基層延伸。目前已設置13個類別26個國家醫學中心,建設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今年起,全國所有三級公立醫院均開展醫療巡回服務,有望實現醫療衛生資源薄弱縣全覆蓋,讓基層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在分級診療推進上,我國推行“分布式檢查、集中式診斷”模式,促進化驗檢查結果互認。截至今年8月,全國338個地市(州、盟)互認醫學檢查化學項目超200項,縣域醫學影像、心電等資源共享中心及中心藥房普遍建立﹔81個城市試點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2199個縣區開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2024年,全國雙向轉診的醫療人次數達3600萬,較2020年增長46%,群眾上下轉診更便捷。

在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上,我國持續改善群眾就醫體驗:87%的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開展預約診療服務,門診候診時間明顯縮短﹔5500多家醫院建立“一站式”服務中心,2000多家二級以上醫院推廣多學科一體化診療模式,83%的三級公立醫院開展日間手術服務﹔4000多家醫療機構通過“互聯網+護理服務”提供上門護理,服務項目達60余項﹔互聯網醫院數量增至3756所,2024年診療人次達1.3億。

“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療服務體系,服務質量與效率得到雙提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表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量達109萬所,衛生人員1578萬人,東中西部每千人口醫療資源差距逐步縮小,基層醫療服務佔全國診療人次比例穩步上升,健康服務的公平性與可及性持續增強。

醫療保障擴容升級

近日,在西藏拉薩工作的參保人張先生,通過國家醫保服務平台APP,將自己醫保個人賬戶中的5000元,順利轉賬給四川德陽老家的父母用於支付醫療費用。“醫保賬戶裡的錢一直沒怎麼用,現在正好能轉給父母用於看病,特別方便!”張先生的話語裡滿是欣慰。

這一便利,源於國家醫保局推出的“醫保錢包”功能。目前,職工醫保參保人可將本人個人賬戶資金轉入“醫保錢包”,並轉賬給參加職工或居民醫保的近親屬,實現醫保個人賬戶資金跨省共濟使用﹔被共濟人就醫購藥、繳納居民醫保費時,通過醫保碼或刷臉即可完成支付,有效破解了職工醫保個人賬戶“資金沉睡”難題。

跨省共濟,只是醫保“擴容”的一個縮影。“十四五”期間,我國全面建立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機制、開通並優化居民普通門診報銷待遇、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率超過90%、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已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報銷、全國超過12.36億人開通使用醫保碼……一系列醫保新政持續為老百姓帶來實惠。

聚焦“一老一小”,醫療保障網越織越密。在呵護“小的”方面,生育保險保障持續強化。截至2025年6月,全國2.53億人參加生育保險,基金累計支出4383億元,9614.32萬人次享受待遇﹔近六成統籌地區將生育津貼直接發放給參保女職工。在照顧“老的”方面,我國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截至2024年底,1.9億人參加長護險,妥善解決失能人員長期照護問題。同時,將95%以上的村衛生室納入醫保,方便老年人在家門口就醫。

減輕人民群眾看病就醫負擔,是醫保的“必答題”。“十四五”期間,各項醫保幫扶政策累計減輕農村低收入人口費用負擔超6500億元﹔長護險累計惠及超200萬名失能群眾,減輕群眾護理服務費用負擔超500億元﹔4年多來,全國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累計減少參保群眾墊資5900億元。藥品價格直接影響群眾的看病費用。在藥品價格治理上,國家醫保局通過組織開展通用名、廠牌、劑型、規格均相同的“四同”藥品價格治理,規范2.7萬余個藥品品規的價格。2018年以來,國家層面已開展10批藥品集採,覆蓋435種藥品,大幅降低群眾用藥成本。

在“減負”的同時,醫保服務便捷度持續提升。“十四五”期間,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台全面建成,醫保業務編碼標准實現全國統一,智能管理水平顯著提升﹔醫保碼、移動支付、電子處方全面應用,超12.36億人開通醫保碼,群眾就醫買藥實現掃碼直接結算。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人次從2020年的537萬增至2024年的2.38億,增長43倍。

從科技突破到服務升級,從保障擴容到負擔減輕,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每一步發展,都緊扣百姓“健康夢”。未來,隨著健康中國建設不斷推進,更多優質、可負擔的健康服務將惠及億萬群眾,為人民幸福生活筑牢健康基石。(本報記者 武亞東)

(責編:薛瑞、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