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質能網”為支撐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也是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如何突破新能源儲運等瓶頸問題,實現風光發電、油氣氫氨醇的高效協同,是關系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戰略性問題,迫切需要能源行業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油氣管網、電網等基礎設施,打造以新型能源“質能網”為重點的新型能源基礎設施,支撐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以能源新質生產力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新型能源“質能網”的現實背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9.8%,風電光伏累計裝機並網14.1億千瓦,佔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的42%。與此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需求壓力巨大、供給制約較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系列挑戰,特別是隨著風光發電佔比不斷提升,消納壓力持續凸顯,對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構成多重挑戰,需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打破管網、電網等能源基礎設施發展邊界,規劃建設能量與物質靈活轉換調配的新型基礎設施,滿足高比例新能源消納、多樣化能源需求、多元化能源供給、安全穩定的用能需求,實現物質與能量跨形態轉換、跨時空調節、跨地域輸配,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固的能源保障。
著眼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打造新型能源“質能網”這一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實現物質和能量之間的自由、高效、可持續轉換,可以推動可再生能源高效率、低成本運輸和儲存,支撐建成更高水平的新型能源體系。
新型能源“質能網”的定義。新型能源“質能網”是以物質載體(分子形式)與能量形態(電子形式)的協同轉換為核心,融合可再生能源開發、多元儲能、智能調度與跨域輸送的新型能源基礎設施網絡系統。新型能源“質能網”可以抽象成一個輸入—輸出模型在供應側,根據資源稟賦、區域分布等情況,以物質流(油氣、氫、氨、醇等)和能源流(電能、化學能等)為輸入,通過多重轉換,滿足需求側多元靈活物質流和能量流需求。在資源稟賦、能源輸送網絡、多元儲能運行等約束下,實現物質流和能量流高效綜合利用的目標。
新型能源“質能網”的構成。新型能源“質能網”由轉換、儲運、調度三大子系統構成。一是轉換子系統。轉換子系統是新型能源“質能網”的核心組成部分,負責實現物質載體和能量形態四種方式的相互轉換。能—質轉換:將電能或熱能等能量形式轉化為物質載體中的化學能,進行“電子—分子”轉換,如利用風光電電解水制氫。質—質轉換:通過“分子—分子”轉換,重構物質載體的形態,如氫氣制成甲醇、氨,實現儲存密度與運輸便利性的提升。質—能轉換:通過“分子—電子”轉換,將物質載體中的化學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天然氣通過燃燒轉化為電能。能—能轉換:通過“電子—電子”轉換,實現能量形態的轉化便於控制平衡,如通過電化學儲能等平抑穩定電能。二是儲運子系統。儲運子系統是新型能源“質能網”的物質載體和能量形式的傳輸通道,負責將能量和物質從供應端輸送到需求端,包括油氣管網、電網、存儲設施等。三是調度子系統。調度子系統是新型能源“質能網”的“大腦”和神經網絡,是能源基礎設施統一的調度平台,負責協調轉換系統、儲運系統和應用系統的運行,實現能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包括智能調度平台、通信網絡、計量監測控制設備等。
新型能源“質能網”的特征。新型能源“質能網”作為一種新型能源基礎設施網絡系統,具有以下重要特征:一是質能轉換的系統性,突破傳統能源網絡單一發展格局,統籌“能量形態的流轉”與“物質載體的循環”,形成高度柔性多維轉換體系。二是全鏈融合的協同性,實現從能源生產、輸送、儲存到能源載體的全鏈條融合,形成一個高度協同的系統,從而撬動更為龐大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市場。三是運行控制的智能性,借助先進的傳感、人工智能、通信和智能控制技術,對不同類型能源網絡進行智能化運行與協同優化控制。四是網絡結構的開放性,一個開放的、共用的多網融合系統,能夠與能量、物質有機銜接,形成多層次、多功能的網絡體系,增強能源系統整體韌性。五是生態運行的綠色性,實現規模化清潔能源開發、低碳化能源儲存輸送、高效化能源消費的全鏈路綠色整合,構建形成一個清潔、低碳的生態化運行系統。
新型能源“質能網”的發展建議。新型能源“質能網”作為“物質—能量”深度融合的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其構建需突破傳統能源系統的單一維度局限,建立設施筑基、技術驅動、模式賦能、政策護航的四維協同體系。
一是推動新型能源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布局,充分發揮油氣基礎設施布局廣泛、功能完備、智能調控的優勢作用,依托數字化接口貫通全環節數據,實現能源生產端、轉換端、儲存端、輸運端基礎設施實時監測與協同調控。二是構建新型能源“質能網”理論與技術體系,研究能源—物質轉換機理、管網與電網的協同機制、管網與能源物質的適配優化路徑,持續加大研究攻關力度,以核心技術突破帶動成本下降、效益提升與產業發展。三是構建與新型能源基礎設施相配套的商業運營模式,以公平開放的管網服務為基礎,打通“轉換定制+儲運配送+數據監測+計量結算”全鏈條服務。四是加快構建市場規則、監管政策、標准法規體系,制定前瞻性、系統性的政策機制為其指引方向、保駕護航。
展望未來,新型能源“質能網”將在技術突破、系統協同與價值重構中釋放巨大潛力,支撐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和高質量發展,更好實現“雙碳”目標、保障能源安全,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勁動能。(作者張偉 系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