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對話王浩院士:我國治水智慧為世界提供范例

人民網記者 歐陽易佳
2025年10月31日16:32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中國以佔全球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創造了18%以上的經濟總量。這一奇跡背后,有怎樣的治水智慧?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浩接受人民網專訪,從三個維度解析了中國水資源治理的實踐與思考。

調水:重塑發展空間

“南水北調工程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器’”。在王浩眼中,南水北調工程的意義遠超單純的調水,正深刻重塑我國水資源的空間格局,優化國家水資源配置體系,支撐沿線區域的高質量發展。

王浩介紹,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十年來,總體運行安全平穩,綜合效益十分顯著,在國家水安全保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25年10月,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向北方調水超過83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48座大中型城市、1.95億人口,為北方地區超過16萬億元GDP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不僅是供水工程,更是生態工程。”王浩強調,通過全線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中線工程水質穩定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Ⅱ類標准,東線工程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准。累計向北方50多條河流實施生態補水逾118億立方米,顯著改善了華北地區河湖生態環境,助力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

節水:探尋生態上限

相對完善的灌溉體系和農業節水技術措施的推廣,在支撐國家糧食產量持續增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86億畝,與2010年相比,15年增長了1.64倍,節水灌溉面積更是增長了2.34倍﹔節灌面積數量佔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58.7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也由2010年的0.50提高到2024年的0.58。

王浩認為,農業節水的發展,有效保障了灌溉面積持續增長下農業用水量“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用水狀態。2010年、2024年全國農業用水量分別為3698.14億m3和3648億m3。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隨著節水灌溉的發展,推行節水型社會建設行動等方式,在有效約束了取用水對象,規范了取用水行為、提高用水效率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特別是水資源稟賦較差的北方地區,由於不合理節水,造成水循環失衡,導致了諸如地下水超採、土壤鹽漬化等相關問題。”王浩補充。

王浩表示,農業作為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未來應立足水土生態系統協同發展的系統思維,以保障水循環健康循環為目標、因地制宜合理開展農業節水措施的推廣實施。維持健康的水循環,協同生態安全、國家糧食安全與水安全三者的平衡,是農業“真實”節水的天花板。

治水:貢獻中國方案

“我們那些‘不靠砸錢、靠改制度’的辦法,對‘全球南方’國家尤其有借鑒價值。”王浩總結中國經驗的核心在於三個轉變:理念上從征服自然轉向和諧共生﹔制度上從追求“高大上”轉向務實管用﹔方法上從單一技術轉向系統治理。

王浩特別闡述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治水思路的深意。“這回答了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根本問題:在水資源有限條件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水資源是有限的,靠開發、靠調水不可能無限滿足需求。隻有把節水放在優先位置,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十年,中國經濟總量快速增長,但用水總量基本保持平穩。這就是‘節水優先’的成果。”王浩說。

王浩認為,對“全球南方”國家來說,“系統治理”這個理念特別重要。很多國家的水問題久治不愈,往往就是因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系統思維。“治水不能就水論水,必須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協同推進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

王浩舉例說,河湖長制就是一項可復制、可本土化的制度創新。“成本低、見效快,核心在於‘明確責任、黨政同責、屬地管理’。”

“中國不是要輸出模式,而是分享經驗。”王浩強調,每個國家國情水情不同,中國願在科研、標准、能力建設等方面與“全球南方”國家深化合作,共同為全球水安全貢獻力量。(實習生劉藝璇對此文亦有貢獻)

(責編:喬業瓊、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