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智能交通產業聚鏈成勢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每當晚上加班,家住武漢經開區的陳杰都會打上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回家。當下,這種出行方式已成為越來越多武漢市民通勤的日常。穿梭於智慧園區的自動駕駛物流車、破浪長江的自主測繪無人船、翱翔高空的電網巡檢無人機……近年來,在武漢新興產業圖譜上,無人技術正勾勒出更多“上天入地”的應用場景。
去年9月,《武漢經開區自動駕駛裝備商業化試點管理辦法》發布,這是武漢市首個針對自動駕駛裝備的地方行政規范性文件,標志著武漢自動駕駛商業化試點場景從以乘用車為主拓展至自動駕駛裝備領域。不斷追加的巨額投資、新增的“牽手”項目、接連從海外轉移來的研發中心,眾多自動駕駛產業鏈上的企業助力武漢打造全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自動駕駛融入日常
24小時服務的車路協同無人駕駛接駁巴士“春筍號”在武漢經開區靈活穿梭,通行效率比普通巴士高出12%。
“第一次覺得新奇緊張,現在已是通勤首選。”陳杰說,自動駕駛汽車不僅能精准識別紅綠燈,遇到行人還會提前20米減速避讓,讓出行既酷炫又安全。
另一邊,長江江面上,一艘無人船正緩緩駛過長江大橋。數據採集、橋梁巡檢、航道測繪……一趟航行下來,數百組數據已自動上傳至智能航運系統。船舶依托智能系統自主航行,具備動態避障、智能停泊等能力。
“無人駕駛的長江航運網絡正在成形,智能化、精細化管理為長江航運鋪平了道路。”自主研發智控安航系統的武漢博士后團隊成員邵世維說。
在物流領域,自動駕駛技術也跑出了加速度。在極景(武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廠外的園區道路上,一輛輛在園區繞圈的L4級無人駕駛物流車,正在進行出廠前的測試。
“車上安裝有多個感應設備,不僅可自主完成避障、路線規劃、夜間行駛,還擁有智能溫控、超長續航等多項硬核科技。”極景智能工作人員李明哲介紹,公司無人駕駛物流車訂單已經排到了年底。
在低空領域,武漢同樣不甘人后。去年11月,武漢18條低空商業試點航線正式獲批。到今年初,武漢已批復的低空試點航線增至24條,其中載人航線8條、無人機航線16條,全面覆蓋短途運輸、空中游覽、物流運輸三大應用場景。
武漢如今已成為國內自動駕駛落地最快的城市之一。記者梳理發現,全國首個無人駕駛商業化試點牌照、首個智能網聯道路建設規范、首個開放市中心測試道路、首個自動駕駛機場接駁服務……一個個“第一”,讓武漢在行業標准制定上掌握了主動權。
隨著《武漢經開區自動駕駛裝備商業化試點管理辦法》《武漢市智能網聯汽車發展促進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相繼生效,在支持引導產業發展、規范市場秩序的同時,明確了安全保障。從自動駕駛汽車到無人船舶,再到低空飛行器,武漢正在形成“車—船—機”一體化的智慧交通應用場景,讓未來智慧出行方式真正落地。
“補倉”“追投”成高頻詞
眾多自動駕駛的新場景投入商用,特別是“自動駕駛汽車”在武漢加速應用,讓補倉、追投成高頻詞。
在被稱為“中國車谷”的武漢經開區,今年上半年共引進52個招商項目,其中23個汽車全產業鏈項目,涵蓋整車制造、核心零部件、智能駕駛及后市場服務等領域。
10月18日,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採埃孚集團武漢新工廠在武漢經開區正式投產。這是繼亞太最大安全氣囊生產基地與研發中心之后,該集團兩年內在武漢布局的第三大項目。自2011年落戶武漢經開區以來,該集團數次補倉、追投,不斷引入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產品。“中國車谷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為本地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採埃孚集團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及亞太區運營總裁汪潤怡表示,採埃孚將持續深化戰略協同,引入前沿工藝與創新技術,助力“武漢智造”的智能制動技術走向全球。
在人工智能領域,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深耕武漢經開區,投資50億元建設華中總部、人工智能產業加速中心和華中人工智能研究院。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說,公司自2018年起與東風集團開展合作,聯合東風組建武漢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布局車路雲一體化協同感知、端到端自動駕駛、汽車具身智能體等前沿技術,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快速發展。
數據顯示,2024年武漢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700億元,近3年年均增速超40%,企業總數達1300余家,覆蓋從基礎層到應用層的全產業鏈。
今年6月,“投資武漢 共贏未來”2025武漢投資促進大會上,148個重點項目完成簽約,簽約金額984.9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簽約項目的主力軍。
會上,芯原股份董事長戴偉民講述:2014年,武漢大學團隊創立的環宇智行在武漢經開區扎根,專注自動駕駛預處理系統研發。盡管未涉足芯片制造,但其從車廠一線需求出發的實戰經驗,讓這家企業在汽車芯片賽道中獨樹一幟。
“正是這種以系統思維構建產業生態,讓更多的企業紛至沓來。”武漢市投資促進局黨組書記王振介紹,2024年,武漢全市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07家,同比增長7.7%,共有31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武漢投資,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穩居中部城市第一位。
當前,武漢正以“創新鏈+產業鏈”雙輪驅動,持之以恆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強化鏈式招商、靶向招商,推動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優勢產業聚芯成鏈、集鏈成群。今年1月至6月,全市滾動實施億元以上項目3118個、10億元以上項目1069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四。
決勝智能網聯下半場
資本和產業鏈龍頭企業的青睞,讓在汽車電動化上半場慢了半拍的武漢,立志在智能網聯下半場快人一步。
自動駕駛汽車背后是“智慧路”在做支撐。2019年,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武漢)測試示范區揭牌。主營車路協同業務的華礪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參與了示范區建設,負責車聯網通信設備和相關軟件平台搭建,“建設106公裡的智能化道路,形成由1800多個智能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氣象和道路環境檢測器等組成的感知網絡,覆蓋武漢經開區全區160平方公裡范圍的高精度城市信息模型。”華礪智行董事長邱志軍說。
邱志軍認為,如今汽車產業正沿著三大趨勢加速演進:電動化是基礎,智能化是靈魂,數字化運營則是最終結果。“當算力成為新的馬力,汽車就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能獨立上崗的司機。”他說。
武漢經開區軍山新城管理辦公室黨工委委員張於威介紹,目前全市已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裡程突破3829公裡,輻射面積約3000平方公裡,觸達人口超770萬,成為全國自動駕駛測試范圍最廣的城市。
瞄准“自動駕駛第一城”目標,武漢不斷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落地生花。華為、百度、路特斯等頭部企業紛紛在武漢設立研發中心,本土企業華礪智行、極目智能、環宇智行也迅速崛起。
汽車芯片是反映智能網聯技術水平的關鍵指標。在武漢經開區,車規級芯片的研發制造取得重要進展。
去年11月,由東風汽車牽頭組建的湖北省車規級芯片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發布高性能車規級芯片——DF30,填補了國內空白。該芯片可廣泛應用於動力控制、車身底盤、電子信息、駕駛輔助等領域。
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和軟件等核心技術,無人駕駛革命找到了更深厚的技術底座。如今,武漢已建成全國最大規模的5G車聯網,毫米波雷達與激光雷達的融合算法接口實現統一,城市級車路協同通信標准也在不斷完善。
截至目前,武漢已集聚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核心企業100多家,培育和引進200多家新能源和智能網聯領域企業,初步構建起覆蓋車規級芯片、激光雷達、高精地圖等軟硬件創新和服務主體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
武漢經開區負責人表示,作為武漢自動駕駛的主戰場,該區將繼續發揮主導產業優勢,開展延鏈招商,進一步拓展產業轉型升級,重點圍繞車載軟件、車規級芯片、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等領域,布局新興戰略性產業,以高質量招商引資推動高質量發展。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