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意滿滿 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加速構建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在廣袤戈壁上,光伏板鋪成“藍色海洋”﹔在綿長海岸線上,風機扇葉隨風轉動﹔在陡峭峽谷間,滔滔流水涌出綠色動能……多種自然資源變為可再生能源,勾勒出一幅“綠”意滿滿的能源生態圖。
“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可以實現能源綠色開發與利用,從而緩解氣候變化壓力,同時可以促進高效、智能、綠色的新興產業發展。”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能源轉型研究主任杜爾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有利於實現能源永續利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
近年來,我國加速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持續擴大。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21.98億千瓦,同比增長27.2%,約佔我國電力總裝機的59.1%,其中,水電裝機4.43億千瓦,風電裝機5.82億千瓦,太陽能發電(含光熱)裝機11.27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0.47億千瓦。
清潔能源廣泛應用,能源結構持續優化,技術創新升級加快,綠色發展模式不斷上新,全國各地綠色浪潮持續奔涌。
在渤海之濱,一座“綠色油田”正在加緊建設。利用二氧化碳的“驅油”特性,將石油生產廢氣中的二氧化碳重新注入油層,不僅提升了石油的流動性,使石油得到高效開採,還實現了二氧化碳循環利用,減少碳排放。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正式投產后,最大注氣量每天可達6萬立方米,預計每年可循環利用二氧化碳3萬余噸。
在南海東部,另一座油田將二氧化碳“鎖”回深海。經過持續攻關技術瓶頸,該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累計封存二氧化碳突破1億立方米。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通過技術手段,既能讓原油增產,又可以實現二氧化碳封存,未來10年將規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萬噸,並驅動原油增產達20萬噸。
盡管當前全國各地積極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且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諸多挑戰。杜爾順表示,風電和光伏等清潔能源受氣象和季節性影響顯著,具有間歇性、隨機性和反調節性的特征﹔部分地區能源消費仍以煤炭為主,產業鏈條長期依賴高耗能行業﹔關鍵技術發展瓶頸依然突出,部分技術缺乏規模化應用﹔電力市場建設尚不健全,跨省區電力交易壁壘依然存在,難以充分發揮資源優化配置和減排激勵的作用。
那麼,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杜爾順建議:一要增強系統韌性。加快發展新型儲能、抽水蓄能等技術,進行靈活調節,同時通過需求側響應、虛擬電廠等提升系統彈性。
二要探索漸進的低碳轉型路徑。一方面通過煤電靈活性改造、清潔高效利用等過渡技術緩解短期矛盾,另一方面通過產業政策引導,推動高耗能產業逐步退出,培育以新能源、儲能和氫能為核心的新興綠色產業,實現經濟轉型與能源轉型的協同推進。
三要加大技術攻關力度。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建立多元化的試點示范項目,發揮政策支持在技術早期的引導作用,促進技術快速迭代和成本持續下降,為技術大規模應用奠定基礎。
四要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的全國電力市場。健全現貨市場與輔助服務市場,形成能夠真實反映供需關系的價格機制﹔同時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提高市場活躍度與碳價水平﹔推動綠色電力証書核發、交易與碳市場有機銜接,從而通過市場信號引導資金流向低碳產業和清潔能源領域。
在廈門大學經濟學院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看來,要加大低碳、零碳、負碳等技術的科研力度,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培養復合型人才﹔強化頭部廠商資源配置、垂直整合、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綠色產業鏈供應鏈有效供給彈性與風險防控能力﹔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前提,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