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財經觀察:“小票根”撬動消費大市場

人民網記者 孫紅麗
2025年11月13日09:18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10月4日,球迷在南京市建鄴區銀杏裡文化藝術街區的“蘇超”“第二現場”觀賽。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10月4日,球迷在南京市建鄴區銀杏裡文化藝術街區的“蘇超”“第二現場”觀賽。新華社記者 李博攝

“為了看演唱會來上海,沒想到憑票根碼還能享受餐飲、購物等專屬優惠。”來自安徽的劉女士說,本打算看完演唱會就走,現在准備多玩兩天。

憑車票享景點優惠、用球票住店有折扣……“一張票根玩轉一座城”。如今,“票根經濟”正成為多地促消費的新引擎。

“一張票,不只是入場憑証,更是城市商業活動的觸發器,是消費場景之間的‘橋梁’。”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杜建芳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當人們走進劇院、球場或展館,票根成為觸發后續消費的媒介,把一次性觀演行為延伸到餐飲、住宿、出行和購物等多個環節。更重要的是,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讓票根具備了可追蹤、可分析、可運營的特性——讓消費從一次行為,變成一個持續的關系。

一張票根,串起周邊消費鏈條。近6個月,“蘇超”共舉辦85場比賽,入場觀眾超240萬人次,不僅引燃了球迷的觀賽熱情,更點燃了城市的消費引擎。江蘇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蘇超”實現了“1元門票帶動7.3元周邊消費”的杠杆效應。

一張票根,深度沉浸一座城市。10月21日,青島市組織成立“票根經濟商家聯盟”,推出以票根為紐帶的文旅融合創新舉措。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讓游客不僅能‘跟著演出去旅行’,更能‘憑著票根享優惠’,真正實現從一場演出到一座城市的深度沉浸。”

一張票根,實現“多站聯游”。“十五運”期間,深圳推出“深圳有禮·好運全來”系列福利,發放萬張免費景區門票、聯動各區推出文旅消費券,疊加平台補貼和商戶優惠,將票根、機票、訂單轉化為“福利券”,聯合頭部旅行商定制精品旅游線路,實現“一程多站”聯游。

“小票根”玩出大花樣,反映了當前消費的哪些變化?

杜建芳表示,“票根經濟”的出現,其實是中國消費結構變化的一個縮影。消費正從“買商品”走向“買體驗”。人們的支出重心正在從商品型消費轉向服務型消費。

事實上,服務消費已成為推動消費市場增長的重要力量。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4年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佔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達到46.1%,服務消費對消費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3%。今年前三季度,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2%,高於同期商品零售額0.6個百分點。

“小票根”帶來消費大動力,“票根經濟”又該如何更好發揮其潛力?

“票根恰恰是這些服務型消費的入口。”杜建芳認為,這種變化帶來了雙重機遇。對於市場主體而言,票根成為連接不同業態的紐帶。對於整體經濟而言,它能夠有效放大服務消費的乘數效應。

在實踐中,發展“票根經濟”也面臨著不少現實挑戰。

比如,有商家擔憂會面臨讓利壓力,或擔心“票根僅作為一次性憑証,難以形成持續的消費引流效應。”

對此,業內專家建議,推動“票根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推動文化、旅游、商業、體育等深度交叉融合。政府或行業協會可以牽頭建立跨領域合作機制,促進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溝通和協作。

“任何新業態的發展,都會經歷從概念熱到規范化的過程。”杜建芳指出,票根的拉動效應目前多停留在“短期刺激”,如果缺乏持續激勵,消費者很難形成長期黏性。

她建議,“票根經濟”要想走得穩、走得遠,必須形成政策引導、市場創新與以人為本的三方合力。在政策層面,要起到“催化劑”和“護航員”的作用,加快出台統一的行業標准和技術規范,推動票根在不同城市、不同平台間實現互聯互通﹔市場主體則要扮演好“創新者”和“整合者”的角色。企業、商圈和平台要以更開放的姿態打通消費鏈路,實現“票根+會員”“票根+積分”“票根+內容”等多維聯動,讓不同業態共建共享客流價值。

(責編:楊迪、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