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農業更“智慧”?這場論壇有點料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從東北黑土地上的AI施肥大模型精准調控養分,到浙江植物工廠裡的數字系統管控草莓生長,再到非洲農戶用多語言AI工具查詢種植技巧……數字技術正悄然打破農業“靠天吃飯”的千年慣性。
今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期間,一場論壇受到關注:這是峰會舉辦12年來首次聚焦智慧農業,以“AI時代的數字農業解決方案”為主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政府機構、高校、企業等代表齊聚,用全球實踐經驗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如何讓農業更智慧,讓糧食安全更有保障?
農業作為人類最古老的產業,此刻正站在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路口。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損失帶來的種植風險,小農戶面臨的技術鴻溝,產銷銜接的效率難題,都在呼喚更智能的解決方案。這場論壇既是對全球農業痛點的回應,也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了“產學研用”融合的新思路。
智慧農業成全球共識與國家戰略
“過去農民種地看天氣,現在看數據﹔過去憑經驗,現在靠AI。”論壇上,現場嘉賓的一句話,道出了農業的深刻變革。當前,發展智慧農業已不僅是順應技術潮流,更成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
從國際視角看,數字化是破解農業難題的核心鑰匙。FAO首席信息官德揚﹒亞科夫列維奇指出,全球近1/3的糧食由小農戶生產,而數字化能提升生產力、優化資源利用,讓小農戶、青年都能平等享受到技術紅利。
有機構預測,全球農業AI市場增長迅猛,2030年機器人將管理40%的農業現場操作。非洲多語言AI系統、埃塞俄比亞農業咨詢工具等案例,已証明技術普惠能顯著提升農民收益。
從國內實踐看,智慧農業的落地成果隨處可見。智慧農業的水稻種植項目,通過物聯網實現全程精准管控﹔養分專家施肥大模型,讓每畝地肥料用量減少卻實現增產﹔浙江依托“數字浙江”戰略,建成一批數字農業工廠、未來農場,數字鄉村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迎賓表示,盡管仍面臨技術與應用脫節、人才短缺等挑戰,但仍可通過頂層規劃與核心技術攻關,全力打造智慧農業“雙引領區”。
科技落地與人才培育雙向發力
智慧農業的“智慧”,終究要落到田間地頭、惠及農戶。論壇上,企業、高校與農戶的實踐案例,勾勒出“技術+人才”雙輪驅動的落地路徑。
在技術賦能產業鏈方面,平台模式成為連通“最初一公裡”與“最后一公裡”的關鍵。依托“農地雲拼”模式,拼多多將分散的農田與分散的消費需求對接,不僅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的損耗,還能通過消費數據反向指導生產。
今年以來,拼多多“千億扶持”計劃推動“多多好特產”專項小組深入浙江舟山、湖北荊州、雲南昆明等數百個農特產區,為商家定制方案:舟山海鮮通過冷鏈物流直達消費者餐桌,雲南鮮花餅借助平台流量打開全國市場。今年上半年,平台時令水果銷量同比增長51%,海鮮水產同比增長48%,此外,蔬菜、肉蛋、乳品飲料等品類亦保持高速增長。
在人才培育與技術轉化方面,系列賽事成為“產學研”融合的橋梁。連續舉辦五屆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今年聚焦現代設施農業,吸引全球46支團隊(含17支海外團隊)參賽﹔第三屆全國科技小院大賽首創“科技興農”“青春助農”等五大賽道,引入“院士飛行團”實地指導,247份參賽項目計劃書裡,既有“稻田生態種養”的實踐,也有“農產品直播電商”的創新﹔第五屆“全球農創客大賽”收到97個國家和地區的519份申請,中國團隊的AI養豬方案、水質預警技術等已在多地落地。
“我們將持續對農業科技、人才與產業鏈進行投資。”拼多多聯合創始人范潔真介紹,今年啟動的“千億扶持”計劃,未來3年擬投入超1000億元資源,其中就包括持續支持農業科研與人才培養,攻堅“技術從實驗室到田間”的商業化難題。
共筑普惠可持續的數字農業生態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FAO數字農業和創新高級專家尼古拉﹒特倫多夫的這句話,成為論壇與會者的共識。智慧農業不是某一方的“獨角戲”,而是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國際組織協同發力的“大合唱”。
多方協作首先要破解“數字鴻溝”。亞洲開發銀行主任水資源專家樊明遠指出,智慧農業的可持續復制,必須立足小農戶的真實需求。技術不能“高大上”卻用不起,方案不能“一刀切”卻不實用。
我國的實踐已探索出路徑:政府負責頂層設計與數字基建,企業提供市場化解決方案,高校輸出科研成果,國際組織搭建合作平台。
協同發展還要兼顧“技術倫理”與“普惠性”。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機器學習訓練實驗室創始人馬茲﹒加爾代齊強調,AI融入農業的核心是“信任”。農民要信得過技術,消費者要信得過安全,這就需要技術兼顧可解釋性與隱私保護,方案兼顧實用性與低成本。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辦公室副代表柯世明也提到,AI是解決全球6.7億飢餓人口問題的機遇,但同時要保障技術公平性。
智慧農業不僅是技術的創新,更是農業生產方式、發展理念的變革。從論壇的討論到落地的實踐,智慧農業的藍圖也愈發清晰:以AI和數字化為引擎,讓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以人才為橋梁,讓青年力量扎根農業、創新農業﹔以協同為保障,讓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共享技術紅利。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