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平衡激勵創新與保障權益 探索AI時代知識產權保護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人民網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杜燕飛)人工智能(AI)能寫小說、作畫、生成視頻,甚至“發明”新技術,它是否應被賦予知識產權?在技術飛速演進的今天,如何在激勵創新與保護原創權益之間尋求平衡,已成為全球產業界和制度設計者共同面對的話題。
在全球科技競爭持續加劇、AI技術深刻重塑產業格局的背景下,知識產權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支撐,其制度完善與實踐創新愈發受到重視。近日,在第12屆強國知識產權論壇上,嘉賓圍繞“AI時代知識產權實踐與制度建構”的主題表示,AI並非人類創造力的替代者,而是放大創新價值的重要工具。要通過制度創新、技術賦能與全球協作,構建一個既能有效保護原創、又能促進技術普惠的新型知識產權生態。
這一共識的背后,是對AI技術本質的清醒認知。“AI並非創作主體,現行制度應堅持‘人本主義’,警惕將技術效果誤認為是智能來源。”世界核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原副主席張勤表示,生成式AI依賴深度神經網絡、Token預測等技術,盡管其運算過程看似透明,但本質上仍是一種“無意識的數學擬合”。
張勤認為,AI帶來了兩大突出的知識產權難題。一方面是訓練過程中使用受版權保護的內容可能構成侵權﹔另一方面是AI生成內容若缺乏人類實質性參與,原則上不應享有著作權。即便存在有限的人類干預,所獲權益也極為有限。
“當前,AI與知識產權制度面臨四方面挑戰。”WIPO中國辦事處原副主任呂國良表示,首先是被保護人的主體資格,現行知識產權體系以“自然人”為權利主體﹔其次是保護標准模糊化,如何重新定義創造性和獨創性﹔三是數據訓練的版權困境,AI企業主張的“轉換性合理使用”,在創作者看來是無償榨取價值﹔四是全球治理碎片化,AI技術無國界,但知識產權規則地域性強,可能加劇全球創新不平等。
面對挑戰,需要積極探索務實可行的應對路徑。北京強國知識產權研究院院長楊旭日建議,提升專利審查與管理的智能化,將大模型技術應用於專利和商標的智能分類、語義檢索與侵權識別﹔強化侵權監測與執法,針對影視、音樂等AIGC內容,平台要加強部署版權過濾與盜版追蹤技術﹔對接成果轉化與產業應用,通過AI匹配技術需求與供給。
參會嘉賓表示,AI帶來的是一次深刻的“壓力測試”與升級契機。只要堅守“以人為本、科技向善”的原則,善用智能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同時筑牢原創保護的制度底線,完全有能力構建一個既激勵原創、又包容技術演進的知識產權新生態。這不僅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更將為全球AI治理貢獻兼具前瞻性、包容性與可行性的中國方案。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