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智能體”入選2025年度十大科普熱詞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人民網北京11月21日電 (記者趙竹青)11月21日,在2025年全國科普創作大會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發布2025年度十大科普熱詞。它們是:全國科普月、科學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智能體、創新文化、工業遺產、場景創新、科幻產業。
這十個詞從科技、文化、社會等維度,綜合勾勒出2025年我國科普事業發展、科技前沿動態、科學傳播與社會文化融合的整體態勢和核心方向。
據悉,“2025年度科普熱詞”評選工作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聯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共同開展。專家組在廣泛征集各領域推薦熱詞基礎上,依托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語料庫等大數據平台統計分析,以“業內認同、媒體關注、公眾關心”為原則,經充分討論與評議,形成2025年度十大科普熱詞。
全國科普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2024年修訂)規定:“每年9月為全國科普月”。這是在法律上首次明確每年要用一個月的時間,面向社會集中開展科普活動。設立全國科普月,有助於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科普需求,有利於讓更豐富、更持續、更高質量的科普活動融入公眾日常生活。從“全國科普日”轉為“全國科普月”,不僅延長了科普活動的時間,更推動了活動內涵的重塑。
科學家精神
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內容包括: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強調,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科學家博物館和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大模型
一類多基於深度神經網絡構建、具有海量參數的人工智能模型。包括大語言模型、視覺大模型、多模態大模型以及面向科研的科學大模型等,具有參數規模大、訓練數據體量大、計算資源需求大等特點,能夠處理文本、圖像、音頻等多種類型的信息。2025年,ChatGPT、DeepSeek、豆包等大模型產品在科學研究、日常辦公以及各行業應用場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推動科普向個性化、定制化、交互式方向發展。如何在確保安全、可靠和可控的前提下,更好地利用大模型賦能科普,是新時代科普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命題。
低空經濟
一種新型綜合性經濟形態。以低空飛行活動為核心,以有人或無人駕駛飛行、低空智聯網等技術組成的新質生產力與空域、市場等要素相互作用,帶動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等發展。其相關產品主要有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直升機、傳統固定翼飛機等。“低空經濟”2024年3月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10月寫入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是“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重要內容。
人形機器人
一類在外觀結構和運動方式上盡量接近人類、能夠模仿人類行為的機器人,通常具有與人類相似的軀干、四肢等身體結構。2025年5月,由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牽頭,上海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等單位共同制定的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智能化分級標准》(T/CIE 298-2025)團體標准正式發布,為人形機器人智能化能力的分級評估、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提供了統一的技術語言和評價體系。
智能體
能夠感知環境並自主採取行動以實現特定目標的軟件、硬件或由軟硬件構成的系統實體。通常具備自主性、適應性和交互能力,能夠通過傳感器或數據接口獲取信息,根據內置規則或學習得到的知識和算法進行判斷和決策,再通過執行機構或外部接口對環境產生影響,以完成任務或接近目標。智能體可以通過學習不斷優化自身行為,更好地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智能體應用廣泛,常見於自動化系統、機器人、虛擬助手和游戲角色等,是構建各類智能系統的重要基礎。
創新文化
科技活動中產生的與整體價值准則相關的群體創新精神及其表現形式的總和。核心內容包括創新精神、科學思想、價值導向、倫理道德、愛國主義精神。作為科技創新的催化力量,有助於營造鼓勵探索的氛圍,激活個體與組織的創新活力,推動形成開放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要“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培育創新文化”。
工業遺產
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源。是工業化進程中形成的具有歷史、技術或社會價值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涵蓋建筑、機械、檔案等物質遺存,以及工藝流程、生產技能等非物質要素。工業遺產是人類創造並需要長久保存和廣泛交流的文明成果,見証了科學技術對於工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和歷程。截至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已公布七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
場景創新
一種數字經濟的創新模式。指通過對特定的場景(包括時間、地點、情感、關系等元素)進行研究,與用戶持續互動,深入了解用戶需求,以“產品+服務”的創新方案構建一個全新場景,幫助用戶在新場景下完成預想的價值創造活動。場景創新以新技術的創造性應用為導向、以供需聯動為路徑,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新技術迭代升級和產業快速增長,是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主要驅動力,也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的現實需求。
科幻產業
一種新興的綜合業態。以科學幻想為核心,融合文化創意、科技創新及裝備制造等,涉及科幻影視、科幻游戲、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等多個領域。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機器人等新興技術為科幻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2025年,北京、深圳、成都等地出台相關政策,支持打造高品質的各類特色產品,大力推動我國科幻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