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淮河治理 再落關鍵一子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深秋的淮河之畔,秋風攜著綿綿細雨,滋潤著兩岸斑斕的土地。
11月17日,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開工,安徽省明光市潘村窪堤防農庄涵、江蘇省泗洪縣溧河窪八圩涵兩地同步先行開工建設。現場,一台台施工機械如鋼鐵衛士般整齊列隊,巨大的機械臂直指蒼穹,蓄勢待發。隨著開工指令下達,第一鏟帶著希望的泥土鄭重掘起——這項承載著沿淮百姓千年安瀾夢想的關鍵性工程,正式從規劃藍圖邁入建設現實。
源起:水患舊疾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這句流傳已久的民謠,道盡了淮河流域的富庶,也隱含著其說不盡的滄桑。
淮河,曾是一條尾閭通暢、獨流入海的河流。但歷史上黃河多次潰決奪淮,打亂了其原有的排水體系。自此,淮河失去入海通道,變得桀驁不馴,水患成為沿淮人民心頭揮之不去的陰霾。
“小時候,一聽下大雨就害怕,夜裡都不敢睡踏實。”在開工現場不遠處,一位古稀老人王大爺,望著作業中的施工機械,眼神裡充滿了期待,“盼了一輩子,就盼著淮河能真正‘老實’下來。”
新中國成立后,淮河成為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從治淮19項骨干工程到進一步治淮38項工程,一代代治淮人接續奮斗,流域防洪體系日臻完善。然而,由於黃河奪淮留下的“后遺症”——洪澤湖對中游洪水的頂托影響,淮河干流中游仍像被扼住了“咽喉”,汛期高水位時間長,洪水宣泄不暢,“因洪致澇”問題突出。
行洪區,是淮河泄洪通道的關鍵組成部分,在關鍵時刻用於擴大泄洪斷面,是解決淮干防洪問題的“鑰匙”。如今開工的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工程,正是國務院確定的進一步治淮戰略性骨干工程,也是國家重點推進的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解縛:貫通瓶頸
打開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規劃圖紙,一條紅線串聯皖蘇兩省。工程地處淮干中游承上啟下的關鍵河段,如何兼顧流域防洪大局與兩省具體需求?怎樣協調跨省、跨部門的復雜前置要件?這些無一不是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
事雖難,做則可成。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淮干浮山以下段工程自2010年即啟動前期工作,協調解決局部及整體利益訴求差異、自然保護區佔用等難題,在辦理用地預審、環評等要件過程中,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會同安徽、江蘇兩省繼承和發揚團結治水的優良傳統,堅持流域協同治理、局部服從全局,加強上下游、左右岸的統籌協調,按照日調度、周會商、月統籌的方式,匯集多方力量,持續發力、精准突破,有力有序推動工程前期工作。
一場場會議、一份份文件、一次次溝通,匯聚成克服自然保護區佔用、用地預審、環評等一道道難題的力量。從2012年編制完成可研報告,到2025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最終批復,每一步都凝聚著各方的心血與智慧。
前期工作的穩步推進,為開工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貫通淮河干流中下游的行洪瓶頸按下了“快進鍵”。
新程:安瀾筑夢
從圖紙到現實,這一鏟泥土,壓實的是淮河安瀾的未來。
工程實施后,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河道行洪能力將大幅提高﹔淮河干流洪水可通過新開辟的馮鐵營引河就近入洪澤湖,縮短淮河入湖通道60公裡,使得近半數的洪水就近入湖,可有效降低淮河中游控制站水位,緩解中下游河道的防洪壓力﹔位於浮山以下段河道右岸的潘村窪行洪區將調整為防洪保護區,不再承擔行洪任務,為區內群眾創造了更安全、更穩定的發展環境,左岸的鮑集圩行洪區將調整為洪澤湖周邊滯洪區的一部分,其啟用標准相應提高﹔溧河窪經過治理,將有效解決懷洪新河、新汴河、奎濉河等骨干河道排洪入洪澤湖不暢等突出問題,防洪除澇標准得以提高,同時有效減輕溧河窪兩側圩區和泗洪縣城的防洪除澇壓力。
工程的建成將補齊淮河行蓄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的關鍵一環,使浮山以上各段已建的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的效益得到更大程度地發揮,改變淮河中游中小洪水“關門淹”頻發的狀況﹔同時工程將與上游已實施的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下游開工建設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形成“接力”,構建暢通的淮河中下游洪水通道,對完善淮河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加快構建國家水網體系,切實保障千裡淮河長久安瀾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淮河長久安瀾的夢想,正隨著工程的第一鏟土,在這片希望的土地上,深深扎根。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