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解讀

守護地球家園 總書記提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人民網記者 歐陽易佳 王天樂
2025年11月23日15:30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一部人類發展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這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現實的鞭策。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正是中國面對這一時代之問給出的答案。11月2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在巴西貝倫落下帷幕。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持續與各國一道深化氣候適應合作,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韌性包容的世界。

“歷史的教訓昭示我們,人與自然是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李全喜表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是人類從歷史深處得出的必然結論,是通往未來的唯一坦途。

答案,深植於博大精深的思想沃土。

它從馬克思主義“自然是人類無機身體”等論斷中汲取理論基石,創新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它從中華文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古老智慧中傳承生態基因,讓古老哲思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答卷,書寫在神州大地的實踐中。

“三北”工程建設鑄就成功抵御風沙的綠色防線﹔綠色長城合圍塔克拉瑪干沙漠﹔山西右玉,昔日“不毛之地”化身“塞上江南”……一系列生態實踐,正在為中國式現代化鋪就最厚重的綠色底色。

“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中國預期實現目標的時間間隔為30年,遠遠低於某些西方國家60年或70年的時間,這體現出中國作為大國的擔當。”李全喜說。

中國的回答,不僅為了自己,也為了共同的地球家園。

通過南南合作基金,資金流向最需要的“全球南方”﹔在東南亞,低碳示范區樹立綠色標杆﹔在非洲,氣候遙感衛星提供“天眼”監測﹔在島國,節能燈點亮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國際舞台,中國同樣是多邊主義的堅定支柱。從為《巴黎協定》達成奠定基礎的氣候外交,到始終呼吁公平合理、推動發達國家履行歷史責任,中國矢志推動全球環境治理體系邁向合作共贏。

喜看綠水青山顏。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宏偉畫卷正在鋪展。接續奮斗,久久為功,我們必將迎來一個又一個生態良好、文明興盛的繁榮年景。

往期鏈接:

“還老百姓藍天白雲” 總書記殷之切切

總書記為何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責編:趙竹青、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