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S店签合同买车,身穿工作服接待自己的销售顾问竟然是黄牛,这样的奇怪事不仅让北京的消费者张先生赶上了,而且遭受了万元以上的损失。
目前,拼缝的黄牛已经“人间蒸发”,而4S店却以不知情为由不肯承担责任,张先生满腔怒火却投诉无门。
据记者了解,类似这种黄牛在4S店内拼缝的现象,在全国各品牌的4S店中并非个例。
缘起:打电话向4S店询价 接到“热心”销售回复
2012年12月中旬,张先生和家人准备购买某合资品牌SUV车型一辆。为了询到最实惠的价格,张先生给该品牌在北京的多家4S店打电话询问了该车型的销售价格和优惠幅度。
“其中有一家店我是晚上8点左右给他们打的电话,接电话的人说店里的工作人员已经下班了,他是值班保安,明天一早会叫销售顾问给我回电话。”张先生告诉记者,第二天一早,他就接到了自称是这家4S店销售顾问的一名女子李玲(化名)的电话。
李玲在电话中态度客气,介绍专业,更重要的是,在张先生连续几天与多家4S店的询价过程中,李玲给出的报价是最低的。
进展:谈到价格和各项优惠条件 消费者顺利订车
12月29日周六这天,张先生带着一家人一起来到这家4S店订车。
在4S店内,李玲给张先生引荐了该店的“销售经理”刘勇(化名),刘勇上身穿该品牌的工作服,下身穿深蓝色西裤,与店内的其它销售人员并无二致。由于张先生早已决定所购车型的款式和配置,他和刘勇坐在展厅内的客户洽谈区直奔主题商谈价格。
因张先生希望加装原厂的电加热座椅,双方约定车款总价为:17.58万元,刘勇承诺4S店将赠送DVD导航、前后雷达装置、玻璃贴膜、车身封釉等。随后,刘勇与张先生在一张纸上写下了约定的配置和价格,双方签字,张先生向刘勇支付了1000元订金,对方承诺1月底前提车。至此,张先生一家人心满意足地离开了4S店。
陷阱:延迟交车 换店付款 黄牛只为多骗到些钱
在等车的过程中,张先生和李玲、刘勇分别打过几次电话询问,对方热情诚恳地表示,车子肯定能在约定的时间提到。张先生和家人非常放心。
1月20日,张先生突然接到李玲打来的电话称,车子已经到店,但这批车里漏掉了张先生订的带电加热座椅的车型,只能等下一批。与此同时,李玲称,由于车价已经上涨,等下批车到店时,张先生需要加装5000元的装饰,否则不能提车。张先生一下子不干了。
“你们跟我签了合同的,白纸黑字,咱们得按照合同来啊。”张先生跟李玲在电话中据理力争,李玲表示,会请销售经理刘勇帮忙协调。刘勇跟张先生说了同样的情况:车源紧、车价上涨,要么加钱,要么再等一两个月。张先生态度强硬,严厉表示必须按照合同来办,事情就此僵持下来。
几天后,刘勇打电话跟张先生说,他想办法从别的4S店协调了一辆车,让张先生过去提车。1月26日下午,张先生一家人在刘勇的陪同下来到20多公里外的另一家4S店提到了自己订购已久的车辆。刘勇说,这辆车相当于是他们跟那家店“借”的,所以,当初答应的导航、贴膜等装饰需要明天回到原4S店去装。
真相:少开发票 赠品全无 “热情”销售员竟是黄牛
购车当晚,张先生在复核自己的购车发票时突然发现:他明明向4S店交纳了17.58万元的购车款,而店家开出的发票金额却是:17.23万元。张先生心里闪过了一丝隐忧。
第二天(1月27日)一早,张先生按照约定来到4S店加装导航、贴膜等装饰,一向诚恳殷勤的李玲和刘勇却都没有出现。张先生找店内其他工作人员询问他俩何时来上班,对方却表示,他们店的销售经理姓王,根本没有叫李玲、刘勇的员工。张先生彻底傻了。
此后,张先生多次拨打李玲、刘勇两人的手机,两人一开始还推说回老家过年了,春节后就回来,后来,甚至干脆连电话也不接了。
目前,张先生除了1000元的订金要不回来之外,原来承诺赠送的DVD导航、前后雷达装置、玻璃贴膜、封釉等也全都无法兑现。“发票上少开的3000元肯定也是落到他们的手里了,拼一辆车他们就挣4000块,实在太黑了。”张先生气愤地说。
记者追访:对店内混进拼缝人员的情况并不知情
为了弄清4S店与黄牛到底有无联系,记者跟随张先生来一起来到了他订车的这家4S店了解情况,店内的销售人员对李玲、刘勇的事都不愿意多谈。
该4S店的销售经理王先生说,他们对张先生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店里混进拼缝人员的情况他们并不知情。因为事发时间比较久,张先生当天与黄牛在店中洽谈的监控录像已经找不到了。
王经理提示说:4S店里的销售人员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穿着统一的工作服、二是会给客户递上印有品牌LOGO的名片、三是签订的合同或协议会采用公司抬头纸或有公司盖章,而张先生的合同是与个人签订在一张白纸上的,与他们4S店无关。
业内人士:销售顾问不从拼缝人员手里“切单”是行规
一名岁数较大的销售人员向记者暗示:其实这两个人就是拼缝的,但是,即使有这样的人带着客户来买车,店里一般不会干涉,不仅如此,拼缝人员先搭上的客户他们是不能“切单”的,这是这个圈子里的潜规则。
这名销售人员说,拼缝人员一般都是在很多4S店内流动作业,所拼的品牌也不一而足,关键就看消费者自己有没有“火眼金睛”了。
律师说法:证据不好固定 通过法律手段维权比较困难
北京市律师协会交通管理与运输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金澎表示,在张先生的案例中,4S店存在重大的管理漏洞,但是,由于张先生很难固定相关证据,想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非常艰难。
张律师建议,遇到类似情况,消费者可以在第一时间报警,通过警方的帮助获取4S店的监控录像;此外,消费者还可以向该品牌的厂家或者所在地的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要求对4S店管理混乱的问题予以追究。
此外,因李玲、刘勇两人假冒4S店的工作人员,其行为涉嫌诈骗,张先生可向警方报案,警方会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追究当事人责任。
消费提示:
1. 签订合同不要与个人签,合同上要有4S店的相关信息或签章。
2. 交纳订金、购车款等款项时,要索取发票或收据,其上要有公司财务印章,并注意核对所开金额是否与付款金额一致。
3. 在A店交钱订车后,不去A店以外的其它4S店付款提车,否则,消费者无法证明其与A店的合同关系存在。
4. 对于4S店的销售人员,要从其服装、名片和说话语气等方面多方辨别。
5. 对普遍低于行业的车辆报价,存有一定警惕心理。(人民网记者 王溪)
3·15消费者维权日之际,人民网汽车频道携手J.D. Power亚太公司共同打造《中国汽车市场车辆可靠性研究报告》。就消费者在长期用车过程中,投诉最多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结果显示,雨刷器失灵、开启空调后发动机无力以及空调制冷效果不佳是车辆最多被投诉的问题。
与新车质量研究报告类似,车辆可靠性研究关注的是车的长期质量问题。报告的问题分类及评估方法与新车质量报告相同。
中国汽车市长期可靠性抱怨最多的前20个问题:
按照品牌的源产地划分,每个车系的前五位被抱怨的问题有:
背景介绍:J.D. Power亚太公司
J.D. Power亚太公司专门从事客户满意度研究,并为汽车、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提供咨询服务,在业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目前,J.D. Power公司在东京、新加坡、北京、上海和曼谷设有办事处,五个办事处携手将客户满意度理念带给中国大陆、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泰国和越南的消费者和企业。(人民网记者 胡挹工)
3·15消费者维权日之际,人民网汽车频道携手J.D. Power亚太公司共同打造《中国汽车市场新车质量研究报告》。就消费者在用车过程中,投诉最多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结果显示,开启空调后发动机无力、油耗较高以及制动噪声是新车质量投诉最多的问题。
在该报告中,我们将新车的质量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硬性质量问题,一类是软性质量问题。硬性质量问题主要以产品缺陷和功能故障为主,例如零部件失灵或装饰件破裂;软性质量问题并非直接的故障,更多为消费者的抱怨或使用不便的投诉。
在报告中,我们使用PP100衡量新车的问题数。PP100是每百辆车的客户反映的问题的平均数(也就是:200 PP100相当于每辆车2个问题)
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新车抱怨最多的前20个问题:
按照品牌的源产地划分,每个车系的前五位被抱怨的问题有:
背景介绍:J.D. Power亚太公司
J.D. Power亚太公司专门从事客户满意度研究,并为汽车、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提供咨询服务,在业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目前,J.D. Power公司在东京、新加坡、北京、上海和曼谷设有办事处,五个办事处携手将客户满意度理念带给中国大陆、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泰国和越南的消费者和企业。(人民网记者 胡挹工)
花40多万元购买的进口奔驰E级轿车,刚开了两年就出现严重漏油的情况。车主吕女士认为是车子本身的质量问题,而厂家却对出了两年质保期的车辆不予质保。吕女士通过上网搜索发现,还有不少奔驰E级车出现了与她的爱车相同的情况。为此,吕女士通过发微博@奔驰的方法,终于为自己的车换来了免费维修。
40多万元买下进口奔驰 两年之后漏了一滩油
2010年2月,吕女士在北京某奔驰4S店购买了一辆奔驰进口E200轿车,裸车价格41.8万元。在两年使用过程中,吕女士悉心爱护,按时保养,车辆一直没出过什么问题。
今年年初开始,吕女士偶尔发现自己停车的车位下方有油渍,但由于每天的停车位并不固定,吕女士并没怀疑自己的车辆漏油。到了2月份,车位上的漏油面积开始扩大,吕女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因为春节的关系,她没有立即到4S店进行检修。
3月1日,吕女士终于将车子开到4S店检查,对方表示,漏油部位位于车辆的机油底座,可能是开焊导致的。由于吕女士的车刚过两年质保期,因此,更换机油底座总成所需的8000多元费用要自行承担。
发微博讲述自己遭遇 奔驰官微私信联系车主
吕女士认为,车辆出现问题时仍在保修期内,而且刚刚用了两年的车就出现开焊问题,明显存在质量缺陷。“我买的可是进口‘梅赛德斯-奔驰’啊,出了这样的问题是我完全预料不到的。”吕女士气愤地说。
吕女士在网上进行了搜索,发现与其爱车存在同样问题的奔驰E级车还有很多。如此一来,更坚定了她认为该车存在质量问题的推测。随后,吕女士把自己的遭遇发在了实名认证的微博上,并@了梅赛德斯-奔驰。很快,奔驰中国就发私信给吕女士表示,鉴于其情况比较特殊,可以向厂家申请免费维修。
经过一翻周折,吕女士的车子终于得到了免费的维修。随后,吕女士出差,委托自己的朋友帮助提车。3月12日,吕女士的朋友在4S店提车时,工作人员却未给出任何维修工单或凭证,只给了一把车钥匙就让他把车开走了。
记者追访:有维修单和两年延保 4S店并未主动告知
记者致电奔驰4S店负责接待吕女士车辆维修的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吕女士的车是奔驰厂家付费维修的,因此要等厂家结算之后他们才能开出维修结算单,大约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
另外,新换的机油底座总成可享受额外的两年质保。但是,以上这些情况,4S店的工作人员并未在提车时向吕女士的朋友主动说明。
相关新闻:奔驰E级漏油 已成普遍现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吕女士的车出现机油底座漏油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奔驰E系车主的车友群中,还有几位车主讲述了同样的情况,区别在于,有的是因为开焊,有的是因为密封圈不严。而其中有两三位车主因车辆已过质保期,都是自行掏腰包进行了维修,还有人为了省钱索性没有在4S店维修。
此外,从去年年初开始,很多奔驰E级的车主开始在各大汽车网站的论坛上发贴称,自己的奔驰E级轿车涡轮增压器部位漏油。因有同样经历的车主越聚越多,众车主们建立了QQ群组织在一起,并向包括人民网汽车频道在内的多家媒体、主管部门反映情况。
目前,在奔驰车友群群主胡先生等人收集的“奔驰E级CGI涡轮增压发动机漏油车型情况统计”文件中,中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涉及到涡轮漏油的奔驰E级车主100余人,每条信息都列有车辆型号、车牌号码、购车时间地点、真实姓名、联系方式、情况描述等,且每个车主在登记时都附加了自己在4S店的车辆维修单复印件。
去年9月,奔驰(中国)和北京奔驰共同宣布,对出现涡轮漏油问题的奔驰E级车辆实行延保至四年的政策。(人民网记者 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