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戈尔进军金融及地产 被指“不务正业”
据媒体报道,近日,雅戈尔以4.84亿元保证金被扣为代价退还三年前竞得的两宗土地,其去年在金融领域的投资亦亏损2.31亿元。作为国内服装业的龙头企业,雅戈尔的“不务正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尴尬局面。
雅戈尔退地之痛:4.84亿损失需卖千万件服装
今年6月,雅戈尔宣布退还其3年前竞得的两宗土地,代价是4.84亿元保证金被扣除。
曾经在杭州地产界出尽风头的雅戈尔,这次“栽了”。6月下旬,雅戈尔宣布解除 与杭州市国土资源局的土地合同,退还其手中两宗申花板块的土地。
这两宗土地,于3年前竞得。彼时,国内房地产市场红火异常。原本做服装的雅戈尔,化身“房地产大亨”,成为几个城市的“地王制造者”。
申花地块,即是雅戈尔在杭州重金砸下的大手笔。总价24.21亿元、楼面地价超过1.7万元/平米,“面粉贵过面包”的申花地块,荣登“地王”。
3年过去,地王却因房地产调控、盈利前景等原因,被雅戈尔退还。雅戈尔为此付出的代价是,4.84亿元的保证金“打了水漂”。
无奈退地痛失4.84亿元
退地的代价是,4.84亿元将被扣除,相当于其去年近16亿元净利润总额的三成。
6月20日晚,雅戈尔发布公告称,经“友好协商”后,其全资子公司城北置业已与杭州市国土资源局签署协议,解除了杭政储出[2010]53号、56号地块(即“申花地块”)的使用权出让合同。
当事另一方,杭州市国土资源局也几乎同时透露称,双方解约,主要是因为雅戈尔未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履行,并且已报杭州市政府同意。
雅戈尔在2010年11月时通过公开竞拍,拿下申花地块。资料显示,申花地块位于杭州汽车北站附近,距离西湖景区约10公里,并且还有“地铁概念”的利好。
土地竞拍的游戏规则向来是“高价者得”。为将“成熟优质”的申花地块揽入帐下,雅戈尔开出了24.21亿元的总价。
此次雅戈尔退地的代价是,用作履约定金的4.84亿元,将被杭州市国土资源局扣除而不返还。4.84亿元相当于土地总价款的20%。在6月20日的公告中,雅戈尔称,已对这部分损失作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对以西装、衬衫等服装起家的雅戈尔而言,4.84亿元相当于其去年近16亿元净利润总额的三成,接近10亿元地产业务净利润的五成。
如果与服装业务相比较,退地的损失显得更大。年报显示,2012年,2万余名雅戈尔服装职工忙碌一年,赚得净利润8.18亿元。退地损失4.84亿元,等于全体服装职工半年多的操劳“付诸东流”。
年报显示,2012年雅戈尔服装业务共销售2033.08万件,实现净利润8.18亿元,约合每件服装可获净利为40.26元。以此计算,4.84亿元的退地损失,要靠销售1200多万件服装方能弥补。
地价大幅回落,雅戈尔最终付出的成本,可能不止4.84亿元。根据公告披露,如果申花地块重新出让后的总价款,低于雅戈尔拿地时24.21亿元总价款的80%,雅戈尔将补交其中的差价。
按雅戈尔2010年的拍地价格计算,53号和56号地块的楼面地价分别达到17751元/平米和18114元/平米。不料,两年后的2012年8月,另一家地产公司天阳置业拿下了申花13号地块。令雅戈尔难以面对的是,13号地与雅戈尔拍得的53号地、56号地相比,价格大幅回落。13号地的楼面地价为12028元/平米。也就是说,申花地块最新拍卖的楼面地价,不到雅戈尔两块地的70%。
这样一来,雅戈尔开发出的房产与天阳置业开发的项目相比,失去价格优势。雅戈尔若继续开发,面临亏损的可能,而退地则面临补交差价。
雅戈尔在公告中称,补交差价的承诺,构成其或有负债。
“杭州地王”之役雅戈尔一战成名
屡次以“地王制造者”的形象示人,雅戈尔置业负责人说,“其实是无奈之举”,土地招拍挂,本质是“价高者得”。
申花53号、56号地块的出让,发生于2010年11月。当时,全国房地产市场一片红火,跃居《中国城市房价排行榜》首位的杭州,尤为明显。房价跳涨的同时,房地产企业拿地热情极高,地王“屡现”。
与33号买家雅戈尔一同进场竞拍的有,绿城、滨江、绍兴金昌等多家浙江当地颇具实力的开发商。此前的2007年,通过把杭州商学院地块推上“杭州地王”之役,雅戈尔在杭州地产界“一战成名”。
杭州的媒体将雅戈尔出手申花地块的过程,描述为“简单粗暴”。其中,53号地块的竞拍中,雅戈尔用时15轮“PK”掉了绍兴金昌;56号地的竞拍亦不过10轮,即被雅戈尔拍得。
56号地凭借其18114元/平米的楼面地价,成为“地王”。环伺周边地块,雅戈尔的拿地价格均高出不少。来自新浪乐居的资料显示,其周边的保利香槟国际楼面地价为11000元/平米,而欣盛东方福邸则在9900元/平米左右。
屡次以“地王制造者”的形象示人,雅戈尔招致了“推高杭州房价”的批评。有购房者甚至在网上号召“抵制雅戈尔”。
“其实是无奈之举。”雅戈尔置业负责人曾说,土地招拍挂,本质是“有偿出让、价高者得”,“竞标者众”,而“夺魁者一”。
公告显示,拍下申花地块后,雅戈尔在约定的时间内,向杭州市国土资源局缴付了第一笔12.1亿元的土地出让价款。
此后,雅戈尔申花地块的运作,便陷入了沉寂。有杭州业内人士指出,一般而言,成熟开发商会在拿地10个月后即开工建设。但去年初,有媒体报道,拿地已过去15个月,但两宗土地依然被筑墙包围,且长满荒草。
当时,即有关于“雅戈尔申请退地”的消息传出。但雅戈尔和官方均否认了该消息。根据当时的说法,雅戈尔长久未开发的主要原因是,还没到政府交地时间。
今年3月,申花地块的设计平面图,出现在杭州市规划局的网站上。这似乎粉碎了此前的退地传闻。有消息甚至称,年内有望开工建设。
仅过了3个月,“雅戈尔退地”就成为既定事实。“地王”作古。
一边退地一边斥资20多亿拿地
退地并非雅戈尔不再看好地产,而只是不看好申花地块的开发前景。
“2011年1月以来,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是公告给出的退地理由。而雅戈尔董秘刘新宇称,退地是公司“综合权衡的结果”。
在杭州双赢置业营销机构总经理章惠芳看来,雅戈尔退地可能是基于对未来房价走势不乐观。据她分析,以两宗地块逾1.7万元/平米的楼面地价看,加上建安、营销等成本后,要想在项目上有利可图,“雅戈尔必须把房子卖到3万元/平米左右”。
“现在申花地块周围的房价,最高不超过2.5万元/平米。”章惠芳说,从退地的举动看,雅戈尔可能预期,近几年内不会出现房价涨到使其“扭亏为盈”的局面。
“现在退地亏损4.84亿元,雅戈尔或许判断,投入几十亿开发后,仍然是赔钱的,并且可能赔得更多。”章惠芳分析称。
据报道,早在去年,雅戈尔负责人曾表示,现状之下,申花地块的两宗土地“确实没有盈利空间”。
对于“为何不寻求转让而直接选择退地”的问题,刘新宇没有正面回答。
章惠芳分析称,目前的楼市以及信贷情况下,一个“能一下掏出24亿元”的接盘者并不好找,而另一方面,即便是那些真正有实力的开发商,面对超过1.7万元/平米的楼面地价,“也不敢轻易接手”。
章惠芳还猜测,退地事件中,或许也掺杂着雅戈尔战略调整的意味。“雅戈尔进入杭州后,一直给人以水土不服的印象。”章称,御西湖项目开发时间过长等事件,就是例证。
地产机构杰盟智库执行长兰洪海,也以“水土不服”形容雅戈尔在杭州的表现。在他看来,雅戈尔退地是“断臂求生”的痛苦抉择。
就在退地之前的5月底,雅戈尔宣布斥资14.5亿元拿下宁波东城核心区一宗土地。据统计,今年以来,雅戈尔在宁波以招拍挂或参股等形式,向地产砸进了20多亿元。
“宁波拿地、杭州退地,可以反映出雅戈尔地产布局的趋势。”章惠芳说。不过,刘新宇此前曾对媒体称,退地不意味着雅戈尔退出杭州土地市场。
“退地因赶上宏观调控等多个原因,是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失误。”刘新宇称,雅戈尔的做事风格比较稳健。
但在兰洪海看来,房地产红火时期,雅戈尔“高价夺地王”的行为,“还是比较激进的”。
雅戈尔投资金融去年亏2.31亿 称“做衣服赚钱太不容易”
除服装业务相对稳定外,房地产遭遇退地之痛,金融投资因行情差去年亏损2.31亿。
雅戈尔以生产服装起家,而后大举进军房地产,同时又在炒股、做期货等投资领域风生水起。服装、地产和投资,组成了这家宁波籍上市公司的“三驾马车”。由于三个领域跨度颇大,雅戈尔曾在资本市场背负了“不务正业”之名。
服装长期保持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同时,雅戈尔在向房地产和投资领域的进军中也一度尝到甜头:近年来,地产行业年均贡献6亿元的收益,而投资中信证券则带来了超过25倍的投资回报。
“投资得好,一下子就能赚制造业30年的钱。”这曾是雅戈尔掌门人李如成之于投资的态度。
不过,2010年以后,雅戈尔开始面临“三驾马车陷入泥潭”的困扰——服装行业整体不振、房产受制宏观调控,而投资也因大盘低迷屡遭“滑铁卢”。
2011年开始,意识到“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丧失”的雅戈尔,曾公开喊出了“重回主业”的口号。但服装行业的环境却大不如前。
“做衣服赚钱太不容易”
去年,服装为雅戈尔带来了超过8亿元的净利润,近9000名生产人员和超过1万名销售人员支撑起这一“成绩”。
雅戈尔的前身为一家叫做青春服装厂的队社企业。1981年,30岁的李如成,进入这家“原始手工作坊档次”的服装厂,做了一名裁剪工。
随后,凭一己之力拯救服装厂于既倒的李如成,就任厂长。1990年,青春服装厂与澳门一家企业合资成立雅戈尔。4年后,雅戈尔开始生产西装。
据雅戈尔官网表述,一段“火烧西装”的经历,“奠定了雅戈尔西服的品质基础”——一位生产厂长当着众工人的面,将一批有色差的西装“逐渐剪破、填入炉膛、付之一炬”。
“雅戈尔是中国第一代男装品牌的代表。”服装行业观察人士马岗说。有数据表明,截至2012年,雅戈尔品牌衬衫、西装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18年和13年位列第一,且与第二名差距较大,“一枝独秀领跑市场”。
“不要小看服装业。”2011年,李如成曾说,衬衫的毛利远超过搞新能源的太阳能企业。以去年为例,雅戈尔衬衫的毛利率高达69.38%,西服和休闲服的毛利率也都在60%以上。
去年,服装为雅戈尔带来了超过8亿元的净利润。更早之前的两三年间,雅戈尔每年均可从服装板块中获取7亿元左右的净利。“服装板块的现金流非常稳定。”雅戈尔董秘刘新宇说。
支撑起这一“成绩”的,是供职于雅戈尔的近9000名生产人员和超过1万名销售人员。他们分布在面料、生产、物流、销售等上下游各个环节上。
在完善终端的零售环节上,雅戈尔亦有相当大人力和财力的付出。其在年报中写道,去年新增营业网点303家,并组建装修事业部装修了654家卖场。
“有的网点是购买物业,也有的是租赁,但整体上位置都比较合适。”刘新宇称,自营专卖店等网点的形象,关乎雅戈尔品牌的提升以及物流调剂和管理等。
“做裤子做衣服赚钱太不容易了。”一位浙江老板曾在媒体上如此点评雅戈尔和李如成,他理解李如成“想赚快钱”的心情。
这里所说的“快钱”,主要是指李如成携雅戈尔闯入的两个领域——与服装毫无关系的地产和金融投资。在这两个高手众多的领域,雅戈尔曾搅起一片“腥风血雨”。它是“地王”,也做过“股王”。
地产利润数倍于服装
2009年,楼市火爆,雅戈尔三四百人的地产团队创造的利润,约为几万工人支撑的服装板块利润的2.5倍。
“每个企业都在演进。我们靠服装挣的钱来投资房地产,没有什么不好。”这是李如成曾认为的“服装厂盖房”的逻辑。
公开资料显示,雅戈尔进军房地产可追溯到1992年。彼时,雅戈尔还没开始生产西装。有报道称,雅戈尔开发地产,是因为“那个福利分房占主导的年代”预料到了“商品房市场的广阔前景”。
2000年前后,借助“与当地政府的良好关系”,雅戈尔在宁波开发了海怡花园、东海花园等高档小区。其中,其开发的海景花园还被冠以“宁波地标性建筑”、“顶级豪宅”的盛名。
有数据称,雅戈尔置业在宁波主城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0%左右。如此高的份额足以使其成为宁波地产界公认的“老大”。
李如成于2007年喊出了“揣着100亿找地”的口号。这一年,房地产市场供销两旺,且房价大幅攀升。资本对房地产的投资热情高涨,当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上涨30%多。
与此同时,实体经济危机却已隐现。从实体撤出的资金、特别是江浙一带的资金,四处游走寻投机机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雅戈尔发力房地产。同时,2007年正值股市直冲6000点之际,借助在股权投资的成功,雅戈尔开始了杭州、宁波和上海三座城市的“疯狂掠地”之旅。
2007年初,历经76轮竞价后,雅戈尔为宁波华辰9号地块掏出15亿元,折合每亩700万。而6490元/平米的楼面地价,也被媒体惊为“天价”。彼时,附近楼盘的销售价在6000元/平米左右。
2007年7月开始,雅戈尔先是经过90轮竞价,以14.76亿元拍下杭州商学院地块,并借此夺得“杭州地王”。两个月后,它又出价21.3亿元,获得转塘三宗土地。
2010年,雅戈尔又先后在上海和杭州炮制出两宗地王。继9月斥资33亿元拿下上海长风地块后,雅戈尔又在稍后以24亿元的总价拿下杭州申花两宗土地。
粗略计算,不到5年时间内,雅戈尔仅拿地一项,支出近200亿元。
大手笔的房地产投资,带给过雅戈尔一段“美好时光”。以楼市火爆的2009年为例,雅戈尔房地产业务取得了51.96亿元的营收,净利润达11.91亿元;而同期营收69.05亿元的服装板块,净利润仅为4.45亿元。
创造4.45亿元纺织服装净利的,是雅戈尔旗下几万名服装职工。而雅戈尔地产团队仅有三四百人。
投资团队贡献五成净利
地产比做服装来钱快,比地产赚钱更快的是遇上好行情的金融投资,李如成曾表示,“投资一下子就能赚制造业30年的钱”。
资本市场上,雅戈尔一度享有“炒股王”、“认购王”等称号。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底,雅戈尔持有广百股份、海正药业、中信证券等21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其中对工大首创、广博股份和金正大的持股比例都在10%以上。
从资本市场的运作中,雅戈尔一度获益颇丰。其中,对中信证券的投资成功,一时为投资者和舆论叹为“神话”。
1999年,雅戈尔出资3.2亿元,成为中信证券的主发起人之一。及至后来中信证券上市,其股价自4.5元的发行价一路飙升,最高时达到115元。
2006年开始,雅戈尔开始多次减持中信证券。有数据称,雅戈尔通过减持中信证券的股票,累计套现达60亿元。
据报道,投资中信证券的成功,使向来稳重的李如成“喜形于色”。李告诉一家咨询机构负责人,他做服装,“利润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但投资一下子就能赚制造业30年的钱”。
以股市行情大好的2007年为例,雅戈尔通过减持中信证券等股票,获得投资收益27.54亿元。到了2008年,投资的净利润已占到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五成以上。而实现如此巨量收益的,是二三十人的投资团队。此时,投资已被雅戈尔内部视作投入“团队人数最少却赚钱最多”的业务,而有几万工人的服装板块却“赚钱最少”。2008年,雅戈尔与基金经理出身的陈继武合作,成立了凯石投资。雅戈尔的投资业务交由这家30多人的机构委托打理。而凯石投资将投资方向,瞄准了定向增发和PE(私募股权投资)。
随后,雅戈尔在凯石投资的协助下,在定增领域风头一时无两。2009年-2011年间,雅戈尔参与了苏宁电器、东方电气、华鲁恒升等二十余家上市公司增发,并投资了多个PE项目。
为此,雅戈尔动用资金超过百亿元。由此而来的回报是,2010年,雅戈尔的金融投资业务实现净利润12.45亿元,占上市公司总体净利润的46%,远超服装和地产业务。此间,“中国巴菲特”等光环,被冠到了李如成的头上。
上市公司百亿资金忙理财 高收益下忘“正业”
在银行流动性趋紧与年中考核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银行理财市场一扫前5个月的低迷状态,其产品收益率自6月份以来节节攀升,拥有大量闲置资金的上市公司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本身无可厚非,而如果是前脚募集资金后脚就进入银行理财市场,抑或募投项目进展缓慢却急于银行理财则显得“不务正业”。而在银行“缺钱”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热衷银行理财产品其间又隐含了一层深意。
高收益的诱惑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6月份以来,沪深两市已有超过110家上市公司宣布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仅6月24日~7月8日就有近20家上市公司宣布百亿资金在未来的一年内将要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事实上,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直处于低位状态,除了部分城商行以外,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在3%至4%之间。但进入6月份后,随着“钱荒”的到来,银行理财市场“水涨船高”, 6月14日建行发售年化收益率高达7.39%的理财产品后,收益率超越7%的理财产品比比皆是。比如,6月25日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发行一款理财产品,期限分为35天、61天,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7.00%。
丰厚的收益诱惑资金的进入,上市公司一马当先。
今年前5个月,沪深两市仅有不超过50家上市公司实际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而从6月份至今,已经有117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去年同期这个数据仅为20家左右。
同时,仅6月24日~7月8日半个月的时间内,就有近20家上市公司宣布百亿资金在未来的一年内将要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计划,其中有十余家上市公司宣布新增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
在7月份刚刚过去的5个交易日,已经有近39亿元的资金宣布将在未来的一年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与此同时,多家上市公司已经多次购买了理财产品,比如亚太科技(002540,股吧)公告称2013年7月1日运用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和超募资金5000万元向宁波银行(002142,股吧)无锡分行购买理财产品,7月3日又用7000万元向浦发银行(600000,股吧)无锡分行购买了理财产品。
另外,根据上市公司的公告,中小板上市公司是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主体,其产品期限从35天到62天不等,预期年化收益率大多超过5%。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购买的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绝大部分在8月份到期,届时,银行或将面临到期集中兑付的问题。
因何爱“理财”?
事实上,为提高上市公司自有资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自有资金,在保证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利用部分自有资金适时进行保本型理财产品投资,增加公司收益,这无可厚非。
去年底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该《指引》对上市公司闲置资金使用范围适度放宽。而在此之前,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均限于自有闲置资金,不涉及募集资金。
然而,在超募资金利用之余,部分上市公司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英飞拓(002528,股吧)(002528.SZ)上市至今四个首发募集资金项目到目前为止却无一完工。然而,6月26日英飞拓却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同意在不超过2.5亿元额度内使用自有资金择机购买短期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公告显示,今年以来,英飞拓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已多达15笔,金额合计超过14亿元。
而有的公司刚融资完就大手笔购买理财产品。怡亚通(002183,股吧)(002183.SZ)今年4月24日刚刚宣布完成定增,实际募集资金约6亿元,6月份就公告拟购买不超过10亿元的理财产品总量。
上市以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业绩频现亏损的汉王科技(002362,股吧)(002362.SZ)近日公告称,公司使用超募资金5000万元购买了北京银行(601169,股吧)发行的保本保收益型理财产品。
然而,在前期银行“钱荒”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除了真正的理财需求外,也似乎蕴含了另外一层深意。
“一些上市公司也有自己的苦衷。”一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这一段时间,商业银行通过加大理财产品的发行量、提高收益来吸引资金,以缓解流动性的紧张,而上市公司的资金在某种程度上也充当了救急资金的作用,在银行缺钱的时候上市公司帮忙缓解燃眉之急,这也为后续的银行贷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说白了,就是为了和银行搞好关系。”他说,银行对于企业的授信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净资产以及对银行的贡献度等相关,企业购买了银行的理财产品,增加了银行的中间收入,成为了银行的优质客户。
钱生钱游戏暴露实体经济收益率走低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前段时间飙升的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目前已回落至正常水平,两周前席卷中国金融市场的“钱荒”似乎正在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遁去。
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映照、密不可分。看似渐行渐远,但“钱荒”带给中国经济的警示却值得格外注意。
外部流动性红利或将趋弱
如果对“钱荒”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将退出的背景下,热钱流入渐缓甚至撤离是“钱荒”事件的一大触发因素。
“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大幅飙升,与5月份外汇占款增长的骤然放缓有直接关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钱荒”事件提醒我们,中国经济外部环境正呈现出拐点性变化。
从资金流动角度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接连出台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元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间的利差明显加大,大量逐利资金被吸引至新兴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这几年我国银行体系资金充裕、资产价格快速抬升、人民币频频升值的繁荣景象。
然而专家指出,随着美国经济的温和回升和美联储QE政策的逐步退出,全球经济已进入再平衡阶段,曾让中国经济享用多年的外部流动性红利或将逐渐趋弱。
“美元汇率与美债利率的同步上升,将对滞留在新兴市场国家的跨境资金形成明显的抽离效应。”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国际投资室副主任张明判断。
数据显示,与前4个月外汇占款月均增长超过3500亿元明显不同,今年5月份我国外汇占款仅增长了670亿元,仅为4月份增量的五分之一,不及1月份增量的十分之一。
“钱生钱”游戏暴露实体经济收益率走低现实
来势汹汹的“钱荒”为什么会在全球货币供应量最多的国家里上演?除了国际资本撤离的外部因素,此次“钱荒”从根本上暴露出的是我国实体经济领域投资效益低下的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一些金融机构之所以扩张表外资产、大量发行理财产品,置资金期限匹配的风险管理原则于不顾,这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密切有关。
“资本的逐利性质决定了其必然会流向投资回报较高的领域。目前受成本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过低,干实业不如做投机。”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尽管绝对水平仍在50%以上,但回落至荣枯线边缘,显示扩张势头趋弱。
看似是银行“钱荒”,实则是实体经济之“荒”。尽管GDP增速连续十年维持在10%左右的高增长区间,但旧有增长道路渐行渐窄的现实已充分暴露。“如果不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加大对新兴产业、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增强实体经济吸引力,实体经济‘空心化’现象将加剧。”庄健说。
调结构正在纵深推进
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钱荒”事件反映出我国经济运行环境日益复杂化的严峻现实,但另一方面,从相关部门在“钱荒”事件的应对上看,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
“从此次决策层对‘钱荒’事件的冷静处理上看,央行没有大量注入流动性,而是坚持审慎监管原则,凸显了国家摒弃靠货币扩张来拉动经济的原有发展模式以及推进经济结构改革的决心。”金融专家赵庆明说。
以往每当市场资金面紧张时,央行总会及时“出手”,通过降准或开展逆回购等方式释放流动性。但此次央行对银行间市场的态度与此前明显不同,让市场扩张预期一次次落空。最后虽然为保持市场平稳运行对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但与“降息降准”的货币放松相比,路径迥然不同。
从“钱荒”事件释放出的诸多信息中可以发现,决策层正在对货币扩张型增长说“不”,改革的信号正在释放。
“央行近来行为方式的转变,折射出了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思路的变化。政策重点不再是不惜一切代价保增长,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打压市场上的风险套利行为,挤出目前在影子银行与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泡沫,推动制造业部门消除产能过剩,从而真正实现调结构、切换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张明说。
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生存之本
近几日,中国股市遭遇重创。6月24日,上证综指重挫5.3%;25日上演过山车行情,股指暴跌后又快速回升。股市动荡很大程度上与近期金融市场资金紧张的传言有关。面对季末考核,银行资本金承压,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飙升,金融市场呈现资金紧张局面。
所谓“钱荒”并非企业生产性融资需求旺盛,而只是金融机构出现的短期流动性短缺。根本原因在于近几年银行信贷规模过快扩张造成短期流动性不足。这种情况下,金融业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首先需要审视近年来银行资金是如何运转的,盘活货币存量,而不是大开信贷闸门,滥发货币。
从数据上看,今年上半年来,我国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过程中保持了适度的宽松。1-5月,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今年前5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截至5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5.8%,分别较去年末和去年同期高出2个和2.6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直观地反映,我国货币政策总体上并不存在偏紧的问题。与货币供应增长较快相对应的是,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7.7%,经济增速超预期放缓。工业增加值增幅趋缓,工业品出厂价格甚至持续同比下跌。专家预测,2013年,我国M2与GDP的比值有望达到200%,货币供应量M2与GDP脱节的趋势不断加剧。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渗透正在逐步减弱。一方面,这是由于地方政府和工业企业负债过高,导致大量融资用于还本付息,并没有用于投资再生产,资金在金融机构体内循环;另一方面,资金不断向房地产等领域集中。2012年下半年来,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房地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开发商拿地热情有所修复。资金可能通过信贷以及信托理财产品流向房地产等相关行业。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难以通过政策宽松和刺激重返复苏的轨道,过度的刺激可能酝酿经济泡沫和债务危机。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金融和实体经济密不可分。要逐步有序不停顿地推进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要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合理有序引导存量资金的配置。
在信贷增量上,要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应当继续保持倾斜。同时,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新三板”扩围工作也需加快推进,使资金流向更多地流向一些高科技的中小企业。
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在村镇银行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可以更好地促进金融业服务水平,尤其是强化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服务,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还必须完善各方面的政策措施,让做实体经济有利可图。政府要下决心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打破市场分割与行业垄断,消除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财税政策方面,在实施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基础上,政府有必要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措施;同时要清理规范一些地区不合理行政收费等,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真正做到“放水养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