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微信抢红包的“画皮”

马年春节,微信红包一时风头无两。1月27日上线,除夕和大年初一达到顶峰,有传言称微信支付的绑定量已经超过支付宝钱包突破了1亿,虽然腾讯财付通产品总监吴毅已经否认该传言称“传得太夸张”,但微信红包确实令支付宝紧张不已,马云称其为“珍珠港偷袭”,更在向员工发出的年终邮件中大声疾呼危机:“以前,我们对别人、别的行业呼吁天变了。今天我们发现自己头顶上的天也变了,我们脚下的稳健土地也在变化……”

马上成土豪:每个红包平均10元
抢红包盛况令人惊叹社交网络力量之大,根据腾讯提供的数据,群红包发放最常见金额是100元,抢到10元到50元的超过1/5,抢到几分钱红包的也大有人在。


  从除夕开始,截至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平均每分钟领取的红包达到9412个。抢红包的高峰时段出现在除夕夜零点时分,前5分钟内有58.5万人次参与抢红包,其中12.1万个红包被领取。


  根据财付通的统计:除夕到初八,有超800万用户参与了抢红包活动,超过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平均每人抢了4-5个红包。红包活动最高峰是除夕夜,最高峰期间的1分钟内有2.5万个红包被领取,平均每个红包在10元以内。

抢红包盛况令人惊叹社交网络力量之大,根据腾讯提供的数据,群红包发放最常见金额是100元,抢到10元到50元的超过1/5,抢到几分钱红包的也大有人在。
  从除夕开始,截至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平均每分钟领取的红包达到9412个。抢红包的高峰时段出现在除夕夜零点时分,前5分钟内有58.5万人次参与抢红包,其中12.1万个红包被领取。
  根据财付通的统计:除夕到初八,有超800万用户参与了抢红包活动,超过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平均每人抢了4-5个红包。红包活动最高峰是除夕夜,最高峰期间的1分钟内有2.5万个红包被领取,平均每个红包在10元以内.【详细】

逆袭支付宝:加剧互联网理财格局变化

“抢红包”并不是个单纯的小游戏,更像一根牵引线,带着众多投资者来到一块新的支付平台,认识新的理财产品。
    由于不少用户开始尝试微信支付的其他功能,微信轻轻松松就能将一部分此前只关心聊天、玩游戏的客户,转化为具有支付、理财需求的客户。
也有不少市场人士直言,微信抢红包并不仅仅是逆袭了支付宝,而是再次逆袭了传统银行。一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忠实购买者可能会直接转向收益率高、购买赎回方便快捷的互联网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门槛在5万元或者10万元以上,而且在运作期不能随时申购赎回,但是理财通等这类产品可以随时申购赎回,收益率还比较抢眼。”一位商业银行客户直言。
  一位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直言,网络上都在说微信逆袭了支付宝,其实对于银行的压力是更大的,余额宝挖掘走一部分银行的沉淀客户,让小部分存款搬了家,现在微信通过“抢红包”的形式再次积攒了大批的理财通用户,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会越来越难卖,而且存款搬家也让银行业压力倍增。【详细】

抢红包达人:吃亏是福,娱乐为主

付燕是国际金融理财师持证人、高级讲师,毕业于南开大学。对于新鲜事,理科生出身的她一定要研究个明白,1月31日兴致勃勃跟大家一起玩儿了一下午抢红包,先后又被热心网友拽入十几个红包群。抢红包的组名大概都是**公司红包群,各种土豪群,电商红包群,甚至还有一个模特群也在玩抢红包的游戏。红包群多为百人大群,广告乱飞,接力也很难接续。为了让游戏好玩,付燕突发奇想,自己建立40人小群,起名“土豪自娱自乐红包接力”,制定清晰的游戏规则,保证对组员公平;因为金融学专业的付燕深知,这种红包接力游戏本身是零和游戏,只要有人拿到第一逃跑一次,那么所有守规矩的玩家一定是吃亏的,所以制定的规则是每次都由付燕开场,中间有人跑掉的再由她代发,这样游戏才能继续下去。她认为吃亏是福,娱乐为主。没想到这个游戏规则迅速传遍微信圈,被无数商家采用。
    为了玩的过瘾,付燕重新申请了一个马甲号码,化名“秉文小秘书”进行8个小组的维护。
    组内一起游戏的某淘宝店主很有商业头脑,将这个组的特别欢乐的截图贴在了各种群里做宣传,引来了各个抢红包群的效仿。“许多玩家都盯着我呢,只要我们提出了什么新规则就会会快被模仿。”付燕有点小得意。【详细】

人民日报:鼓励创新是最大“红包”

这个春节,“微信红包”一夜走红。几块钱甚至几分钱的“利市”,在相互讨要、分发的欢乐中拉近了人际距离,让传统的“发红包”注入社交网络的新时尚,一夜之间激生出千百万移动支付新客户。互联网思维和由此催生的商业创意,令人叫绝。也让我们看到,创新并非遥不可及。
  反观现实,不少企业无论创新的意愿还是能力,都很不足。整体而言,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足1%,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的仅有27.6%。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今天,这样的创新生态,让人忧从中来。
  新一轮科技革命箭在弦上,“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企业是创新主体,但创新的政策环境,主要靠政府部门来营造。对一些地方来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能再重招商而轻孵化、重投资拉动而轻创新驱动。只有从金融、税收、人才等多方面鼓励创新、助力创新,才能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是中国企业期盼的最大“红包”。【详细】

相关新闻更多>>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