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泉州8月21日电(林长生)泉州是“古佛国”,随处可见石雕作品。作为“中国石雕之乡”的惠安,因为码头和渡口的交通便利,出口的石雕作品遍布世界各地,石雕艺术家名满天下。其中,70后的石雕大师王向荣更是因为其独特的作品和探索“新海丝”时代石雕发展而备受关注。
王向荣为世界各地奉献了数百件石雕作品。金门“郑成功”雕像,湖南湘潭 “齐白石”主雕像,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马丁?路德?金”雕像等,都有他的创作结晶。他是一个石雕世家的第五代传人,也是一个雕刻集团的董事长,而他却设立“石雕艺术馆”,做起了“亏本的生意”,探索石雕发展的另一个可能。
提升石雕艺术价值,请国外艺术家来创作
走近王向荣去年投入使用的石雕艺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两个汉代竹简字体的“问石”,这里展示的中外艺术家的雕刻作品,凝聚着王向荣在对家乡石材业发展的一种转型升级的探索。
他热爱石头,把一块石头和一个地球相提并论。在“问石”的展览序言中,“石头是地球的年龄,里面是火、外面是水,生物圈和这生物圈里进化出来的小人儿,再外面是宇宙”的话特别引人瞩目。
他说,每天看到各个厂家清理废弃的小石头,觉得是一种浪费。他举办了两届“弃石”作品展。不仅仅是出于环保考虑。他认为,地球内部是石头,不能不加节制地开采。他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到惠安来参与创作,这些废弃的石料成为艺术创作尝试的用之不竭的素材。
王向荣的非营利性石雕艺术馆2009年开始盖的。艺术馆设计按天圆地方、内圆外方设计。去年,艺术馆开始投入使用,他花了数百万元去做艺术展览,请国内外艺术家来创作。
他估算了一下,每年要贴入200多万元去运营这个石雕艺术馆。他说,做艺术馆目前肯定是不赚钱的,但赚到的东西不能用金钱衡量。
“石材的未来不是在制造,而是在创造中。”王向荣表示,“艺术馆定位给艺术家、雕刻家加工作品,用学习的心态,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思想观念的开化和转变。”当地更多人走出去后,带回来西洋艺术理念和风格。现在,他致力于艺术工程的建设,与国际艺术家交流,在国际视野下考虑石材业的发展,石头的发展前景。
升级材质和艺术内涵,在作品中融入创作理念
眼前身高不足1.6米的王向荣看起来相当低调朴实,对于记者称呼他为“大师”,他一脸平静,认为自己够不上“大师”,不过,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推动本地石材业的发展。“让艺术灵魂融入石雕,让石雕艺术融入生活。”这是王向荣提出的理念。
作为生活于雕刻世家的第五代传人,王向荣从小学画画。他自幼看爷爷在雕刻,把爷爷各种各样的雕刻工具当玩具,变着花样玩。到了十五岁,他白天到父亲工作的国营石雕厂学雕刻,晚上和艺人学素描,还临摹父亲给的民间艺人的画册。
石雕分南北两派。北派为皇宫帝陵、摩崖石刻等,粗犷豪放,比较庄严,南派多用在建筑和宗教等,更有灵动和生活气息。王向荣说,惠安石雕有1600多年的历史,也在“海丝”路上有很多融合。在多年的融合交流中,南北石雕已经有很多共同的东西。
目前,惠安全县有石雕企业843家,从业人数达到10.8万人,也有不少优秀艺人和石雕非遗传承人。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惠安石雕,也存在产业大而不强、档次不高、市场狭小和要素制约突出等问题。王向荣认为,要让石雕从商品到工艺品再到艺术品的提升,这样的路任重道远,而他自己有这样的历史责任。
10年前,惠安石材企业更多的是和东南亚、欧美国家和地区做生意。王向荣表示,这几年,国内的发展形势更好,石雕用量比以前出口的还多,也到了石雕该考虑转型升级的时候了。
这种转型升级,在材质上体现为从加工石雕到加工附加值更高的玉雕。他的艺术馆里展示的一系列汉白玉的卡通作品就是一种尝试。在内涵上,他则强调提升艺术价值,包括和国外优秀艺术家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艺术手法。他的石雕艺术馆,记者看到西班牙作者本杰明的汉白玉作品“公牛”,就是诸多国外艺术家的作品之一。
当然,作为一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他的艺术探索也不会“忘本”。他喜欢北魏北齐风格的古风,把传统题材用现代手法表现。在他展馆的个人艺术作品部分,盘古开天、夸父逐日、嫦娥飞天等作品中,他用极其简约的刀法和刻工,对石头进行不多的点睛之笔的雕刻。在盘古开天这一幅作品中,除了悬着的“开天辟地”的混沌景象外,连石头上剥落的石屑、小石块也放在作品的下方。在黑暗的展室内,灯光只打到上下两处,令人顿生想象力。
“七分天成,三分人工。”他说,“尊重材料,尊重自然”的简约理念是他探索的新方向。
王向荣名片:
王向荣,1970年9月出生于雕刻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首届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惠安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2013年文化产业年度人物,参与起草《福建省地方标准——石雕石刻制品》。作品《鲁迅》获中国工艺美术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莲台观音》获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哲者》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现为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泉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