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行业与产业

蒋泓峰:论粮食、食品结构调整与国民健康及社会发展的均衡管理【2】

2016年02月05日08:46 | 来源:光明网
小字号

  随着人们对膳食纤维与人体健康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些高纤维食品越来越受到青睐,菌藻、果蔬在膳食结构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在现代食品工业中,以米糠、麦麸、黑麦、燕麦、豆渣等富含膳食纤维的原料,经过系列加工制取相应的食物纤维产品,既可开发出直接口服的食疗型纤维制品,又可用作食品添加剂,诸如作为品质改良剂及膳食纤维强化剂添加到酸奶等发酵食品、面包等焙烤食品之中。符合当今国际食品结构正朝着纤维食品的调整方向,如日本、美国的消费需求以每年10%速度增长,欧美市场,将膳食纤维加入食品中已经流行多年。因此,膳食纤维被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经研究确认了食物纤维可与传统的六大营养素并列称为“第七营养素”而风靡世界。

  倡导膳食纤维,在提高国民健康的同时,可促进资源禀赋的合理利用及拉动经济发展。但当前国内食用膳食纤维的意识比较淡薄,对膳食纤维的认识还相对较浅。虽已有一些饮品中添加了膳食纤维,但还远远不够。据有关资料表明,膳食纤维对于改善我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营养状况,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仅以老年人为例,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已超过2亿人,潜在的消费者以1000万人计算,每人每天最低补充6克膳食纤维,仅此一项,市场销售额就突破数10亿元。如果用于保健食品、食品、医院病人配餐的销售,每年的需求将更大。而目前国内很多膳食纤维的企业规模较小,不能形成大规模生产,这也是膳食纤维企业面临的一个困局

  近几年,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将粮食自给率和综合保障度将下降,从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要求出发,必须确立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秸秆纤维比例可达30%,把粮食秸秆视同食品一起加工,就可保证纤维食品的质量与数量,也就意味着粮食产量提高30%,也可以理解为土地面价增加了30%。这与国家提倡的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战略部署相吻合,是一个企业发展、行业壮大与国民健康相结合的思路。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膳食纤维饮品或食品将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水产品、木科食品与传统食品的均衡

  水产品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消化利用率高,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5%,提高水产品20%的比例可降低肉食品的消耗60%,是理想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一定程度上说水产品是比家禽、家畜等肉类产品都要优越的动物性食品,对身体健康有着莫大助益。据估计,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在海洋中,全世界有鱼类2万多种,中国海域约有2000种。我国江河、海洋等水资源极为丰富,能给我们提供众多鱼、蟹类等水产品,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水产品相对而言污染较差,有巨大的拓展空间。

  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已连续11年位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8%。国内对水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我国压抑通胀的政策亦将给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并带动饲料、种苗、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海水产品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左右,海水养殖面积稳定在220万公顷左右,其中海上养殖面积控制在115万公顷以内”的发展目标。可以预见,未来我国水产品产量增长主要依赖于淡水产品的产量增加,我国淡水产品产量的增长还是有较大空间。

  我国传统食品大都是农田种植的农作物,其实山茶树、竹树、核桃树等木科物种,也是很好的食品,而且是无污染的产品,是粮食、食品的重要补充,利于社会发展,应受到我们的重视。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真正把油茶产业培育成为兴林富民的支柱产业。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出台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茶油产量将达到250 多万吨,按销售价格4 万元/吨计算,年产值达1000亿元,再加上副产品,种植油茶年总产值可超过1120 亿元。这些食品品类的充分利用,将进一步降低了畜禽饲养及补充粮食种植面积,间接地提高了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炭基食品与生态、有机、绿色食品的均衡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专家指出,文件体现出的农业绿色发展新理念,为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出路,粮食生产“减肥”“增绿”将驶入快车道。

  当前我国年消耗化肥4500万吨、农药17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且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都浪费和污染环境。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说:“这些年来,中国化肥、农药用量相当大,生产和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是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比世界发达国家却低15%到20%左右,降低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势在必行。”

  发展绿色农业,推动农业“减肥”“增绿”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新趋势。专家指出,我国有机肥资源丰富,总养分有7000多万吨,而实际利用率不足40%。通过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替代部分化肥用量,不仅可以减少化肥用量,促进有机养分循环,而且将推进有机无机的合理结合,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出现环境报复风险,每年因土壤污染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而我国农药、化肥、生长素的使用量巨大,同时多年形成土地板结、重金属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粮食、食品安全就无从说起,当前的部分生态、有机、绿色食品很多是挂羊头卖狗肉,生态环境及土地没有解决,哪来的生态、有机、绿色食品呢?而现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脱离“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范畴。从均衡管理角度上看,需要从解决生态环境、社会秩序等入手,然后才是控制化肥、农药等使用,调整粮食、食品生产结构,才能解决粮食、食品安全问题,保障国民健康,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才能达到治理不反弹,发展呈良好循环态势。

  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使有机、生态农产品及食品无法独善其身,我们须全面改善人类体质问题的系列研究,展开一场提升土、肥特质、庄稼品质、净化环境大拯救运动,积极推广生态、循环或有机农业,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秸秆等生物质生产炭系列产品,转化为炭基肥用于农田,吸附重金属及治理板结、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采用炭基种植、炭基养殖、炭基生产环境生产炭基食品,形成炭基食品产业链。

  人类使用炭基肥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距今1万年的农耕时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天然形成的炭基肥了。炭基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始于20世纪80~90年代。1996 年,辽宁省学院顾宇书将炭基肥定义为炭基多元高效复合肥(简称炭基肥)。2011-2012年以来,河南商丘三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在商丘黄河滩对6亩盐碱地进行了一年多试验,非常成功。这种以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以生物质炭为基质发展而成的生态、循环或有机农业产业形式就是炭基农业。

  炭基农业的前提是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的,是“以炭基肥料为主体,着重发展生态种植。以炭基饲料为主体,着重发展生态养殖。以炭基食品为主体,着重推广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是健康可持续产业模式,是一个符合生态、循环或有机农业标准的现代化、科学化、立体式炭基农业产业链,可全面带动健康农副产品和食品的良性发展,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促进人们形成健康可持续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西方部分发达国家早已开始使用炭基肥料、炭基饲料和炭基食品等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同类产品较少,炭基食品刚刚起步,炭基肥料和炭基饲料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是解决土壤与生态问题标本兼治的有效方式,更是人类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责编:孙阳、夏晓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