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条款被滥用隐私保护漏洞大 云存储需要加装“防盗门”【2】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合法的标准,掌握在运营商手里。他们说合法就合法,说不合法就一言不发把个人数据清理掉,这样做太过霸道。
此外,一些运营商在《协议》中规定,对于用户通过云盘提供的服务发布、传送、分享的内容,有权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协议其他准则,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审查。但这种监督和审查的适当性、程序性,却有待细化和完善。
“关于云盘中存储的内容,能否认定构成隐私,需要从内容的性质及用户对其采取的措施来看待。”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认为,当前对互联网领域相关的规定还亟须完善,云数据储存需要厘清个人、运营商和监管者的权责界线。
“防护盾”待提升
明确各方治理边界和责任,推动平台治理多元化
“大数据”时代,用户的网上行为数据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获取而用作营利。
“IP地址、手机号码、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行为信息往往是关联的,一旦泄露会带来很大问题。”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5年10月16日印发的《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中提到,云安全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只有通过技术、服务和管理的互相配合,形成共同遵循的安全规范,才能营造保障云计算健康发展的可信环境。
据北京市网信办主任佟力强介绍,从2014年起,网信办就开始关注云盘的安全规范问题,近年来一直尝试规范产品平台,多次组织各大服务商开展云盘产品服务的行业企业研究,规范用户协议内容,对用户使用云盘产品的注意事项做出必要提示。
国内某个人云存储服务商表示,运营网盘时会对用户内容做多份加密存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机房。在上传和下载方面采用加密传输通道和完备的鉴权体系,并定期进行安全性扫描和用户行为审计,以更快地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封堵。“我们会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道德,做好用户信息安全保护。希望用户对云产品有信心。”
在借鉴国外云安全保护经验方面,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惠志斌指出,美国的云服务提供商,一方面会遵从法律要求、配合政府进行信息审查;另一方面又会通过透明度报告让用户知道哪些内容被审查。“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会倒逼各家云平台做得更好。平台治理的多元化,呼唤各方明确治理的边界和责任。”
安全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佟力强提醒用户,选择可信度高的网络产品服务提供商,使用新技术新产品前,一定要注意看《产品用户协议》,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一些涉及重要人身隐私财产的信息,不要轻易上传云端。在发现违法犯罪行为时,应及时向网信、公安部门举报,并留存好相关证据材料。他表示,网信办将进一步探索运用市场资源和技术力量,加大对违法问题的发现和制约。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25日 23 版)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