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思明:一汪蓝海入画来 和畅之风润人心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海水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站在厦门市思明区演武大桥观景平台远眺大海,仿佛走进了安徒生的童话王国。
在目前厦门建成完工并对外开放的离海平面最近的亲水平台上可以舒服地饱享美景,并且人人都愿意守护这份美好,遵守这儿张贴的厦门最萌《文明公约》,比如“带危险品来就违法了,警察叔叔要请你去‘喝茶’哟!”、“爱护平台设施,不要随意涂鸦、乱刻乱画、毁坏,别’弄疼’了它们”等。相比“禁止”“不准”这样的强制性词语,这个公约真是萌萌哒!
思明区演武大桥观景平台
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其实是最美丽的文明风景。
沙坡尾有机更新厦门记忆
记者离开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观景平台,绕过两座300米高的双子塔——世贸海峡大厦,来到沙坡尾避风坞,仿佛从喧闹的现代都市一下子进入到另一时空,感受到一种不被打扰的温柔。
突然想把脚步放轻,轻得不忍落入尘埃,骄阳躲进了阴影里,咸咸湿湿的海风在骑楼之间流连忘返,三三两两的年轻人在颇具文艺格调的咖啡屋不慌不忙地享受着时光的静好。这里的美好,远远超出期待,简直就像一座具有厦门独特风情的“威尼斯”。
沙坡尾避风坞曾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厦门港,据说最繁荣时人口曾经达到一两万人,渔船近4000条。沿海渔船“朝出暮归,在大担南北采捕,风发则鱼贯而回”,沙坡尾便成了天然的避风之所。这里有老厦门的记忆,仿佛可以触摸到海洋深处的灵魂。
然而,沙坡尾需要在城市高速发展与历史文化留存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做出转型。知道最好的旧城改造一定不是靠强拆重建,而是把最新鲜有趣的东西注入到当地的生活气息中,然后两者发生碰撞和融合。
目前,在政府的引导和当地居民的支持下,避风坞清淤35000立方,坞内水质达到实时有机更新;实施环避风坞内侧沿线路面整修,已修缮400余米,铺设石料2500平方米,增设木栈道850平方米;避风坞内侧骑楼加固17处,加固面积2700平方米,帮助居民改善居住环境;开展环避风坞内侧“一条路、两栋楼、三处景观节点”改造,逐步形成沙坡尾特色景观;设立沙坡尾改造提升工作坊,引导讨论沙坡尾渔船回归方案,依托沙坡尾商圈联盟,引导片区产业逐渐向“渔港创新创意产业、海洋文化美食、海洋体验”等方向转变,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在片区推行“垃圾不落地”和“商家文明公约”,倡导诚信、自律、文明,逐步营造沙坡尾人文环境。
“我们都深爱着沙坡尾这个地方,居民自觉不能输给别人,这里虽然是一个生活区,但你几乎看不到垃圾,哪怕是游客,这么干净的环境他们也不忍心去破坏。”陈朝远在这儿经营“不辍”旧物馆已有两年,见证了沙坡尾从一个时代遗忘的角落变成文化焦点的过程,也见证了沙坡尾从脏乱腥臭到干净整洁的过程。
他告诉记者,这儿居民的文明在自觉提升,文明并不是指标性的东西,像旧物馆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每个人进来看到以前家里的东西都会若有所思,因为每个老物件都反映了老厦门的生活方式,游客能够在这感受到老厦门的文化,这也是一种文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店里的卫生间永远对游客开放,所需物品也全都备齐。这一点足以看出文明商圈需从小事做起以及大家的努力。
思明志愿服务文化节弘扬志愿精神
爱心文化是思明最暖底色
厦门岛的几何中心——思明区嘉莲街道推动经济发展与文明建设互动并进、共同跃升,为幸福思明增添了最暖底色。
独属于闽南建筑的古厝红砖,是抹不去的古老印记,在时代的变迁中,有些遭到废弃甚至变成了建筑垃圾,而在嘉莲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学员的手中却重获了新生,变成了艺术品,而且非常环保。“当我们穿着爱心义工的衣服去乡下收集红砖,阿婆得知我们的用处,把家里压酱菜的砖都送给了我们。在这儿有国家级的美术大师也来献爱心帮助绘画创作,带动学员用砖雕的艺术形式来创作。”嘉莲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主任林弘拿起一块已经完成的砖雕作品说道:“原本一块没人要的闽南红砖,立马就升值了,学员的收入比平常翻了50倍。”同时,作品也获得了爱心企业的亲睐,位于中山路的一家老牌企业的形象店装修也选择了这里的砖雕,砖雕体现了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工匠精神,也实现了残疾人文创奔小康的目标。
在这个温情的世界里,爱心不断地延伸。2016年12月31日,“志愿服务·文明底色——2016思明区志愿服务文化节”启动,厦门五一文化广场俨然成为志愿者的海洋,来自不同领域的20支志愿队伍穿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服装亮相,他们接过思明区领导手中的旗帜,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在志愿者的心中,什么是志愿服务?“小时候,家里的农活忙完了,就会去邻居家帮忙。如果用‘搭把手’来形容志愿服务是最为形象的了。”在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会长王忠武看来,中华民族最优良的传统就是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厦门建安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陈薇薇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传递友爱亲情、团结互助的凡人善举。
在思明区,做志愿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莫兰蒂’台风灾后重建,我和同事到路面支援清障,从早到晚,但没人叫苦喊累。最让我们感动的是,60多岁的阿婆推着车给我们送水,不少店家也给我们送奶茶、快餐。”志愿服务文化访谈上,厦门建安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陈薇薇分享了让她感动的志愿服务经历,感受到了“闪耀厦门的家园精神”。
同样,在盈翠社区玉荷里小区,这里的老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为自己深爱的家园出力献策。社区党委书记纪小琴告诉记者:“小区180户600多人,其中32户家有党员,党龄平均在40年以上,所住居民素质相对较高,都是一些老专家老骨干。他们主动众筹资金,为小区改造方案提意见,还组建了监督巡逻队伍,平均年龄75岁,最大的已经80岁了。他们的积极参与,使得玉荷里成为岛内首批海绵试点改造。”
在小区采访时,记者遇到已经80岁的邹家鹿老人。阳光映照在他的脸上,幸福的微笑洋溢开来,尤其显得精神抖擞。作为盈翠社区第四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动员大家参与讨论改造方案,使得改造有群众基础,他说:“听说政府要出钱给我们这些老城区改造,我们也要行动起来,开完会第二天就有人主动捐款6400元,最后筹集41.9万元。小区绿化很美,道路很整齐,停车也有秩序了,面目一新。我们还投票成立业委会,一起商定文明公约,每天下午的巡查监督队伍已经从26人增加至了53人,为了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丽,大家都身体力行。”
眼前的玉荷里,“清水玉荷出芙蓉,天盘绿藕去雕饰”,生活在这儿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幸福。幸福,一个美好的语词,她是万家灯火,是天伦之乐,是充满温情的社会总称。爱心文化的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幸福,这使得幸福思明有亮色、有温度、有品质……
窥一斑而知全豹,在厦门市思明区,文化是她的灵魂,文明是她的名片,全区上下不断地为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而努力,将文明作为城市的“风向标”,将文化建设充分融入到城市的发展中。此情此景真是一汪蓝海入画来,和畅之风润人心。(记者 钟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