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 浙江: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加快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开展科技创新的浙江路径”“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响‘浙江制造’品牌”“统筹推进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片区联动发展”……日前,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一系列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务实举措,在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过程中,徐徐展开。
多位业界人士表示,浙江要率先探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更加协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在富民惠民安民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基础、提升经济循环效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构建有利于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启动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制定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颁布《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 ……
近年来,“云上浙江”和数字强省成为浙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乌镇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等一系列科技自主创新基地与平台,成为了浙江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策源地”。
如何激发后续创新活力?《意见》明确了方向,要支持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创新策源地,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科创高地。高水平建设杭州、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强化“云上浙江”和数字强省基础支撑,探索消除数字鸿沟的有效路径,保障不同群体更好共享数字红利。
推进数字强省,让群众享受数字红利,一直是浙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途径。2003年浙江省提出了“数字浙江”;2018年以来先后部署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打造“互联网+”科创高地,研究制定《浙江省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数据显示,浙江省到2022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将达到4万亿元以上,将占全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55%。
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顺应万物互联时代发展趋势,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变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深刻变革,推动社会结构、制度规则的系统重塑。在数字化场景下打造新型教育共同体、医共体、帮共体、社会治理共同体等载体,高效协同、联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受到高质量产品、高质量管理、高质量技术、高质量人才等要素的制约。值得重视的是,数字经济能够赋能企业转型升级,渗透到创新设计、工艺提升、强化质量、延伸服务、拓展市场等环节。”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表示。
有业界人士表示,还要畅通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通道,鼓励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和知识产权联盟,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把区域优势进一步拓展,打造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技术交易平台。
夯实产业基础
“浙江在优化支撑共同富裕的经济结构,完善城乡融合、区域协调的体制机制,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有效路径方面,还有较大探索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解读选取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原因时表示,浙江开展示范区建设的空间和潜力较大。
浙江的空间和潜力,在于产业不断迸发出的竞争力,以及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意见》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响“浙江制造”品牌。
标准制定是制造业竞争力的“皇冠”。自2013年以来,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以“区域品牌、先进标准、市场认证、国际认同”为核心的品牌建设制度体系,打造了“浙江制造”区域公共品牌。截至2020年底,“浙江制造”标准累计达1979项,认证证书累计达1679张。2020年浙江省“品字标”企业营业收入9417.5亿元,同比增长4.6%;利润总额1186.7亿元,同比增长18.5%。
在品牌赋能之外,浙江省还突出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扎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徐旭表示,“今年,浙江要围绕打造标志性产业链,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县一经验’,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中小微企业依然是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近年来,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创新实施融资通畅工程、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打造隐形冠军单打冠军“雏鹰行动”等一系列惠企政策,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此次《意见》进一步明确,要促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提升经济循环效率
《意见》指出,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在率先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畅通经济良性循环。
有市场人士表示,循环畅通、流动有力是经济发展动态系统有序运转的基础,也是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形成经济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需要立足浙江实现国内、国外等多方面需求的良性互动。此前“两中心三地”已被浙江列入“十四五”期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两中心三地”是指,形成新型消费中心、数字贸易中心,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高层次对外投资策源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陈甬军表示,浙江正在全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不仅对全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还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陈甬军认为,立足浙江发展浙江,可以充分发挥浙江的比较优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浙江整体产业结构的优越性和竞争力;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立足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对接和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近年来,浙江的营商环境颇具吸引力。在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等部门出具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政务服务“好差评”)调查评估报告(2021)》中,浙江在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上位居第一;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全国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中,浙江入选标杆数量位居第一;截至目前,落户浙江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87家;2021年1―4月,浙江实际使用外资74.7亿美元,同比增长50.5%,规模居全国第三。
良好的营商环境背后,是浙江市场经济四射的活力。数据显示,浙江全省共有市场主体834万家,2021年新增69万家,每8个浙江人中就有1个是“老板”;浙江有96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800万浙商遍布全世界。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过程中,如何发挥这些市场主体的能力?《意见》指出,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壮大共同富裕根基。
袁家军认为,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有效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
“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要让民营经济拥有广阔舞台,让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提质增速。”业内人士表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需要健全支持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