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西藏拉萨堆龙德庆区波玛村——

两张扶贫卡上的“精准账”(新春走基层·我们脱贫了)

本报记者 周人杰  张  炜  琼达卓嘎
2017年01月30日00:0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瑞雪飞扬,远山含笑。在全国人民欢度春节的喜庆日子里,记者一行驱车来到拉萨市西郊的扶贫搬迁安置点堆龙德庆区波玛村,走进别具特色的藏家院落,倾听村民脱贫致富的欣悦诉说。

  “新房的彩电、冰箱、热水器全是配齐的,连藏式沙发、坐垫都为我们准备好了。”说这话的是56岁的巴桑阿妈,在面积160平方米的新居里,她热情地给我们倒上甜茶。一边拉着家常,一边给我们算起了账:集中建房花费的26.4万元是银行发放的20年无息贷款,4万多元的家电家具是政府提供的,而搬迁后空置的土地也流转起来,租给产业园区,一年下来收益挺可观。小儿子还在上学,三个女儿有两个在拉萨市里务工,每个月每人能存下2000元。另外一个女儿刚在政府主导下与苗木基地签了合同,劳务输出的收入每月能达到3600元左右。这些转移就业扶持情况,在桌子上的“精准扶贫卡”上都一一列明。巴桑本人也被农牧局分配了树木、草原监督员的岗位,每年各有3000元的收入。“政策好,我们也要努力。现在家里有辆摩托车,争取明年买辆小轿车。”巴桑憧憬道。

  相比于巴桑家这种本地安置户,那些缺乏技能的异地安置户的工作更难做。我们来到44岁的米玛大哥家里,相似的新房、新家具,却有着不一样的脱贫故事。“老人双目失明,孩子太小,媳妇只能照顾家里,全靠我一个劳动力。”在原来的村子附近,他只能打点零工,土坯小房子住起来也捉襟见肘,两亩地种青稞只够自家吃饱。

  米玛感叹,搬新家,不仅解决了居住的大问题,政府的精准就业政策还给自己致富创造了机会。现在,他们家四口人每年低保收入1.6万元,他也跟产业园区签了每月3600元的劳务合同,此外道路协管员的公益岗位每年还有2000元的收入,闲暇时跑运输同样能挣不少。“富起来要靠自己的努力。”这位藏族汉子拿着扶贫卡说完,起身带我们参观墙角挂的年货肉、厨房里的青稞酒,脸上写满了幸福。

  两本“精准账”,一种扶贫心。

  100幢红白相间的双层复式安置房外,几张展板清楚写下扶贫搬迁人员的文化程度、家庭成员、收入状况以及分配的户型与面积。当地扶贫办的同志介绍,从中央提出精准扶贫以来,他们第一项工作就是进村入户了解每家、每人的详细状况,据此建立起细致入微的扶贫台账。而在政府部门手里,有着比展板更加精细的个性化扶贫资料,写满了精准扶贫的“准”字当头。

  “接下来,把扶贫的结果精准地巩固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采访后,区里的干部进一步介绍。离开波玛村安置点,我们的车辆从拉萨至日喀则铁路线下穿过,雪霁天晴,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梦想正向天际延展……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30日 01 版)
(责编:乔雪峰、夏晓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