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率为1.99% 多项指标有所改善

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记者 吴雨)22日,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副局长刘志清介绍,截至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99%,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监管前期对引导银行审慎开展业务效果明显,银行理财和同业业务增速放缓。
刘志清在中国经济形势相关主题的国新办吹风会上表示,年初以来,宏观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企业状况改善,资产质量有所提高。这为金融机构防控风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银行业的多项指标有所改善。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不良率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而此前不良率上升较快的一些中西部地区近期也在下降。
5月末,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118万亿元,同比增长13%,贷款增速高于资产增速。1月至5月,银行业实现利润近1万亿元,同比继续保持增长。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余额为2.3万亿元,同比增长4.6%;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99%,同比下降了0.16个百分点,关注贷款的迁徙率放缓。
近期,银行业普遍面临流动性管理压力,一些中小银行短期内遭受了利率上升所带来的债券资产浮亏。
“中小银行或将面临一些资产损失,但不会出现流动性问题。”刘志清表示,尽管资金市场价格有所上升,但融资市场和资产交易方面都较为平稳,银行业的储备资产和流动性覆盖率充足,能够应对未来流动性紧张。
“金融市场价格向企业融资成本传导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并未发现企业融资成本因金融市场价格抬升而走高。不过,有关部门已经密切关注,并做出适度调整,以保证企业融资成本维持在合理水平内。”刘志清说。
年初以来,银监会针对银行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加强了监管,理财业务增速放缓,委外投资、同业存单等业务规模有所下降,金融领域的交叉风险得到一定控制。
刘志清介绍,5月末,银行理财规模28.4万亿元,环比略有下降;5月同业存单发行规模约1.23万亿元,较此前2万亿元的水平明显下降。“5月信贷贷款增速较快,表外融资逐渐回归表内。近期监管政策目的就是引导银行回归本源,支持实体企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证监会发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等五项金融行业标准
- 人民网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王震)据证监会网站消息,近日,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编码》《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1部分:公告分类及分类标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2部分:定期报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3部分:临时报告》《证券期货业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指引》五项金融行业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证监会介绍,《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编码》标准的实施,通过为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分配统一的编码,可有效降低编码转换和适配工作成本,便于机构间以及结算参与机构内部进行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挖掘以及数据共享等工作,进一步促进行业数据标准化,支持行业数据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行业系列标准的制定实施有利于实现证券业内、挂牌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推动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证券信息服务业规范、有序地发展;《证券期货业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指引》的制定,从测试流程、测试方法和测试内容等方面规范了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有效指导各证券期货业机构开展性能测试工作,提升测试能力,提高测试效率,并基于测试结果客观评估大数据平台产品性能。…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