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国工业论坛:推动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07月17日14:43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人民网北京7月17日电(实习张佳莹)15日,第十三届中国工业论坛在京开幕,与会嘉宾认为,推动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力解决科技短板、人才失衡、资本乏力等问题。

  此次论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主题,针对工业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展开讨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经联名誉会长顾秀莲指出:“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国内资源要素最集中的领域,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

  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中国工业企业转型发展中存在哪些困惑和难点?需要从哪些方面解决?

  科技进步仍是推动工业变革的基础。

  “虽然我们有些成果处于前沿,但个别代替不了系统性、整体性的科研不足,我国仍处于科技赤字。”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表示,我国在理论科学、重大科研和工业技术上都仍有大量短板甚至空白,需要打牢基础,加快发展,迎头赶上,弥补不足。

  全球技术整合能力应成为我国工业的核心能力。陈元主张,应充分利用几十年来积累的工业技术和技术链专业链发展成果,寻找全球的市场和技术,发挥吸收与合作能力,壮大自己。“全球的吸收和整合能力是我国工业的核心能力,但很可惜这并没有被认识和足够重视。”陈元说。

  科技进步的核心在于创新。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认为,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向,发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机制。“一定要加一个‘用’字,只有用才能记录市场,把关键技术转化为行业的专营技术,最终成为企业的新材料新产品。”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

  “一个国家应该有一大批人终身致力于推动工业发展、科技进步,国家要给他们极高的荣誉、社会地位和一定的政治地位。”陈元说。

  我国人才众多,但分流明显。大量人才赴海外专攻工商管理、贸易金融和资本运作,虽对国家发展也做出了贡献,但并没有弥补科学方面的短板。陈元分析,造成人才分流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对资本和价值的重视超过了科学和技术,另一方面是西方的封锁和制裁,不允许华人学者进入涉及国家发展重要技术的科技链条顶端。

  工业发展同样需要资本的力量。

  增加有效投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深入调整增幅过快、投资总量过大、投资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带来了工业投资增速过缓、民间投资乏力、投资效率下降的新问题,需要我们高度警惕,采取措施。”李毅中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投资效率下降与投资结构不无关系,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是工业被边缘化的体现,与工业利润走低有明确关联。

  作为实体经济,工业发展还必须弘扬工匠精神。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在分享经验时指出,做装备产业来不得浮躁、急功近利,必须有技术的积累沉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优秀人才的集聚和创新,必须瞄准不动摇。

  “只有以工匠精神锻造世界品牌,中国才能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所在。没有优良的品质,制造强国就立不起来,中国制造仍任重道远。”陈元说。

  本次论坛设立了“企业创新与发展”、“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智能制造”三个主题论坛,并对“国产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及用户”进行了发布与表彰。

(责编:于洋(实习生)、杨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