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的海外并购“情结”(经济透视)

近年来,日本企业海外并购持续升温。据彭博社报道,2016年日本企业海外并购总额超过12.5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13.78日元),比2015年增加了13%,远超2013年和2014年平均6万亿日元的规模,达到近12年来最高水平。另据日本调查公司乐国富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日本企业海外并购案为312宗,连续第二年刷新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日本经济新闻》的分析指出,日本企业2017年的海外并购活动仍会保持活跃,交易金额也会进一步增加。
与以往相比,近期的日本企业海外并购较为偏向于寻找高科技、具有品牌竞争力以及良好销售前景的企业,通过并购提高其利润增长空间。例如,软银斥资3.3万亿日元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日本电产以1200亿日元收购美国电机厂商艾默生电气的工业用马达等。不少日本企业还希冀通过获取海外公司技术来改善自身经营模式、扩大经营范围,或是在并购的同时采取“出售集团企业及业务”的方法,淘汰经营效率低下的部门。例如,东芝剥离了东芝医疗系统等数个子公司和部分业务。类似的案例折射出了日本企业的海外并购战略更趋成熟,注重提高企业的统筹能力。
日企的海外并购“情结”与其国内外经济和市场环境密切相关。从国内来看,少子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使得日本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在全球低利率的背景下,加之日本金融政策一再宽松,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日元的升值或贬值不再成为影响日企海外并购的主要考虑因素。近年来,日本企业的利润有所提高,在强化公司治理和结构改革的大潮之下,日企更愿意通过海外并购这一形式,实现企业成长并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从国际上说,近期国际市场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较多,“大树底下好乘凉”,越来越多的日企选择与跨国企业实施并购,将这些发展前景比较明朗的跨国企业作为国际市场上的“避风港”。
从规模上说,今年上半年,日企超过1000亿日元的大型海外并购案数量明显增加,说明日企正在全面并深入参与全球竞争。但和欧美相比,日企全球化经营的历史与经验尚浅,海外并购风险不容小觑。近年来,日企因海外并购造成损失的案例也不绝于耳。例如,东芝因西屋的破产导致损失1.36万亿日元、日本邮政因澳洲子公司损失4003亿日元、索尼在美国电影事业投资中损失1121亿日元、住友金属矿山因收购智利铜矿造成损失801亿日元等。
总之,尽管存在着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上的不足,但在国内经济长期低迷、老龄化人口结构无法扭转、企业国内投资的收益难以增长的情况下,日企的海外并购成为一条必经之路,也是企业实现增长和转型最为简洁有效的方式。
(作者为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27日 2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产业观察:“618”平台促销常态化 消费者购物日趋理性
- 预售订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场满赠和满送、跨店津贴、购物返券、满减打折……今年“618”期间,各平台推出系列优惠活动来吸引消费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们已经没有了当年一遍又一遍算优惠,然后定表开抢的热情,而是选择了“躺平式”参与。…
- 证监会发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等五项金融行业标准
- 人民网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王震)据证监会网站消息,近日,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编码》《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1部分:公告分类及分类标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2部分:定期报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3部分:临时报告》《证券期货业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指引》五项金融行业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证监会介绍,《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编码》标准的实施,通过为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分配统一的编码,可有效降低编码转换和适配工作成本,便于机构间以及结算参与机构内部进行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挖掘以及数据共享等工作,进一步促进行业数据标准化,支持行业数据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行业系列标准的制定实施有利于实现证券业内、挂牌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推动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证券信息服务业规范、有序地发展;《证券期货业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指引》的制定,从测试流程、测试方法和测试内容等方面规范了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有效指导各证券期货业机构开展性能测试工作,提升测试能力,提高测试效率,并基于测试结果客观评估大数据平台产品性能。…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