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湖北 转型发展有门道(样本·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④)

本报记者 程远州
2017年11月30日05:1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核心阅读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中部地区产业基础雄厚,但也面临着提质增效乏力的问题。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道路上,湖北在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创新驱动方面的探索,或许能够为中部地区提供更多借鉴。

  

  提到湖北经济,你想到的是什么?

  是以武钢、武锅、武重等“武字头”为代表的重工业基地的昔日辉煌,是以“煤都”“磷都”为代表的资源型地区的满目尘灰,还是以“产粮第一县”“中国农谷”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农业大省的丰饶鱼米?

  确实,这些都是湖北省给人的一贯印象。然而,近几年来,肩负着“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湖北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华丽“变脸”:

  3.2万亿元,全国第七位,去年,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水平。过去5年,湖北在全国排名前进了3位。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当下,湖北何以逆势而行?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湖北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一语中的。

  转型升级,传统工业“老树发新芽”

  湖北省黄石市,黄石大道145号。

  走进华新水泥厂旧址,3座高达10余米的巨型水泥窑巍峨壮观。这里曾经是当地工业文明的骄傲,如今即将成为中国水泥博物馆。

  这个创始于1907年的水泥厂,由张之洞申办、慈禧太后批准,曾被誉为“远东第一”。

  但“拐点”不期而至,去产能的大势所趋,让整个水泥行业随之暗淡。好在华新水泥自10年前行业高歌猛进之时,就开始了谋求转型。

  如今的华新水泥,在去除落后产能、产品提档升级的同时,还进军环保产业,将水泥窑变为城市“垃圾处理器”,去年还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近3年来,已安全生态化处置生活垃圾250万吨,市政污泥90余万吨,修复城市毒地上千亩,成为全国水泥企业转型升级的领跑者。

  华新水泥的突围,正是黄石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艰难转型的缩影。

  4年前,面对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经济放缓的“资源陷阱”,黄石决心破除“恋矿情结”、淘汰落后产能、引进新兴产业。2014年黄石关停367家“五小”企业,年减少产值200亿元,一直高位运行的工业增速应声下跌3.7个百分点。

  仅仅4年,这个以“黑粗重”产业为主的工矿城市,抖落满身灰黑,摇身变为以矿产品深加工业、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立市的经济转型示范城市。

  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转型定力,背后是省委、省政府用好“指挥棒”,给各地坚决卸下“政绩包袱”:评价各地工作绝不简单看GDP指标,更要看新发展理念落实,更注重发展质量和绿色系数。

  去年,湖北压减过剩钢铁产能338万吨,淘汰落后钢铁产能476万吨,关闭退出煤矿158处,化解过剩煤炭产能1011万吨,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面对存量巨大的传统产业,湖北没有简单将其视为包袱,而是对传统企业注入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增加技改升级新投入,破除“搞技改是找死,不搞技改就等死”的魔咒。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6万亿元,年均增长23.8%,一批企业“老树发新芽”,在关停落后产能中“接骨重生”。

  结构优化,发展新动能加速形成

  增速9.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0%,这是今年前三季度湖北第三产业发展的成绩单。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服务业特别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的“分量”,成为衡量经济“成色”的重要指标。在湖北,服务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最亮眼的是新产业加速成长,新技术加快转化,新业态、新模式爆发式增长,新主体蓬勃发展。”谈及今年的经济数据,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吴中志说。

  农业发展短板正在补齐。去年,湖北省遭受罕见洪涝灾害,农业生产依然保持稳定增长。全省实现农业增加值3780.8亿元,同比增长4%。

  工业结构逐步向中高端迈进。前三季度,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8%,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9、9.9个百分点。而在战略新兴产业中,湖北的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医药、电气机械、铁路及航空航天等产业成长速度,均超16%。

  湖北还从制约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入手,着力补齐创新驱动、对外开放、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短板。

  针对动能不足的短板,湖北在光电子、集成电路、3D打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5个产业领域,实施100个技术创新重大项目,推进1000项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组建总规模2000亿元的湖北长江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针对对外开放不足的短板,湖北建设14个国家级开发区、7个国家级高新区,营造新经济培育沃土;设立占地120平方公里的湖北自贸区,打造经济转型试验田,提高“走出去”“引进来”水平。近两年落户湖北的世界500强企业新增26家,总数达到254家。

  创新驱动,开拓经济发展新天地

  大江大湖大武汉。在介绍自己的城市时,武汉人习惯于用“大”这个字眼。

  然而,这个曾经“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大武汉”,前些年却总被扣上“中部塌陷”的帽子,产业迭代升级难成规模,坐拥百万大学生,却遭遇“人才东南飞”的尴尬。

  但武汉人“不服周”,“十二五”开局之年,便喊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口号。质疑随之而来——“大武汉”,凭什么复兴?

  如今,答案呼之欲出:凭创新。

  淘汰落后产能,进军智能制造领域,做大做强现有支柱产业;开辟新兴产业战场,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紧随技术革命步伐,超前谋划未来产业。借力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数年间,武汉的经济跑道悄然变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六成以上,“大武汉”复兴的蓝图呼之欲出。

  不止是武汉,在经济竞进提质的过程中,整个湖北都将创新驱动,作为是转方式“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作为补齐短板,开辟新兴产业战场、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杀手锏”。

  5年来,一系列先行先试在湖北展开。

  湖北自贸区获批,外向型经济发展迎来开放新平台,湖北加速奔向内陆开放高地;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武汉市入列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为改革的“先行区”,纳入国家发展视野,跻身改革创新的第一方阵……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换难题,武汉率先出台“黄金十条”,规定科技成果完成人或团队可得转化收益的70%以上,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下海,可保留岗位3至8年。

  创新驱动,人才是关键。“我选湖北”人才战略实施之后,湖北多地相继推出大学生落户“零门槛”政策,吸引人才留下来。武汉市为留住百万大学生,掀起“双创”热潮,推行“青桐计划”,全市遍布“众创空间”,构建出方便创新创业者“找人、找钱、找技术、找场地、找市场、找圈子”的创新孵化生态体系。

  今年4月,武汉更进一步,宣布成立招才局,将招才引智列为该市“一把手工程”。5月27日,在汉高校设立20亿元校友基金,全面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至今校友们已用294个项目、1.3万亿元投资“回报”武汉。

  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5574.54亿元,同比增长13.9%,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300家,实现三年翻番,稳居中部第一。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30日 10 版)

(责编:冯粒、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产业观察:“618”平台促销常态化 消费者购物日趋理性
  预售订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场满赠和满送、跨店津贴、购物返券、满减打折……今年“618”期间,各平台推出系列优惠活动来吸引消费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们已经没有了当年一遍又一遍算优惠,然后定表开抢的热情,而是选择了“躺平式”参与。…
证监会发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等五项金融行业标准
  人民网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王震)据证监会网站消息,近日,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编码》《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1部分:公告分类及分类标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2部分:定期报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3部分:临时报告》《证券期货业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指引》五项金融行业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证监会介绍,《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编码》标准的实施,通过为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分配统一的编码,可有效降低编码转换和适配工作成本,便于机构间以及结算参与机构内部进行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挖掘以及数据共享等工作,进一步促进行业数据标准化,支持行业数据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行业系列标准的制定实施有利于实现证券业内、挂牌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推动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证券信息服务业规范、有序地发展;《证券期货业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指引》的制定,从测试流程、测试方法和测试内容等方面规范了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有效指导各证券期货业机构开展性能测试工作,提升测试能力,提高测试效率,并基于测试结果客观评估大数据平台产品性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