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资质证明就能办卡?大额“消费卡”小心有陷阱

交数千元“激活费”,就能办可透支10万元的消费卡?听起来很诱人,来自重庆市永川区的刘先生动心了。当交完2800元“包装费”“激活费”,他却收到了一张无法使用的废卡,这才意识到自己受骗了。
日前,永川警方捣毁了一个以办理假冒“信用消费卡”实施网络诈骗的犯罪团伙,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58人。
3月中旬,一陌生人通过微信添加刘先生为好友后,称自己是北京一家综合性金融公司的业务员,向刘先生推销办理他们公司的“信用消费卡”,该业务员称消费卡具备信用卡的功能,额度高,可在公司网站购物,也可以申请贷款。急于用钱的刘先生决定办理一张额度为10万元的卡,对方称刘先生资质达不到办卡要求,需要缴纳1300元用于资质包装以提高个人征信记录。按照对方要求支付成功后,刘先生收到一条信息,称其办理的消费卡资质审核通过。随后,该业务员告知刘先生“消费卡已经寄出,需缴纳1500元用于激活消费卡。”刘先生再次缴纳“激活费”后,收到了一张连磁条都没有的“山寨”卡,而之前声称可消费的网上商城更是一个“骗局”:商品价格远高于市场价,并且消费卡仅可支付商品价格的60%,另外的费用需要额外支付,贷款功能也无法操作。“寄过来的其实就是一张废卡,根本无法使用。”刘先生气愤地说。
不需提供任何资质证明,额度10万,7天下卡,可变现、贷款、购物……犯罪团伙对外宣传的丰厚诱人“福利”,实则是精心设下的陷阱。据办案民警介绍,这是一个集“钓鱼”、制卡、寄卡于一体的专业诈骗团伙,该诈骗团伙抓住受害人“贪图便捷、盲目轻信”的心态,通过加微信好友、发短信、打电话等方式寻找作案目标,向受害人声称“无需核查个人信用记录、审核放卡最快7天,还可以升级额度,超长还款期限”等,诱骗受害人“上钩”,再通过收取制卡费、激活费等名目实施诈骗。
经查明,该诈骗团伙层级分明、分工明确,其中4名“总经理”负责网站建设,提供虚假信用卡、电话卡等作案工具;5名“业务经理”每人管理数名业务组长,负责注册用于作案的微信账号,编写教授统一的诈骗话术,分配诈骗对象信息资源,寄递虚假信用卡;每名“业务组长”管理数名业务员,负责寻找作案对象实施诈骗。该诈骗团伙作案警惕性极强,单笔诈骗金额不超过3000元,并诱使受害人删除其诈骗微信号,消除作案证据,企图逃避公安机关打击处理,目前全国各地已有2000余名受害人。
“这是一起典型的电信网络诈骗。所谓的消费卡,是诈骗团伙打着信用额度的幌子诱骗受害者。”办案民警介绍说,广大市民切勿轻信各类办理银行卡、信用卡的网络和手机短信广告,更不可轻易将个人信息透露给陌生人。办理信用卡,应到正规银行网点通过正常手续办理,银行对办理信用卡审核程序十分严格,申领信用卡不收取任何费用,以资质包装、激活信用卡等名义收取手续费行为都是诈骗。记者 李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产业观察:“618”平台促销常态化 消费者购物日趋理性
- 预售订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场满赠和满送、跨店津贴、购物返券、满减打折……今年“618”期间,各平台推出系列优惠活动来吸引消费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们已经没有了当年一遍又一遍算优惠,然后定表开抢的热情,而是选择了“躺平式”参与。…
- 证监会发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等五项金融行业标准
- 人民网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王震)据证监会网站消息,近日,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编码》《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1部分:公告分类及分类标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2部分:定期报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3部分:临时报告》《证券期货业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指引》五项金融行业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证监会介绍,《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编码》标准的实施,通过为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分配统一的编码,可有效降低编码转换和适配工作成本,便于机构间以及结算参与机构内部进行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挖掘以及数据共享等工作,进一步促进行业数据标准化,支持行业数据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行业系列标准的制定实施有利于实现证券业内、挂牌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推动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证券信息服务业规范、有序地发展;《证券期货业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指引》的制定,从测试流程、测试方法和测试内容等方面规范了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有效指导各证券期货业机构开展性能测试工作,提升测试能力,提高测试效率,并基于测试结果客观评估大数据平台产品性能。…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