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出行人次已占公共交通出行约五成

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 于新怡)6月10日,在第三届“首都国企开放日”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以下简称“轨指中心”)活动中,轨指中心展出1973-2017年北京地铁客运量。数据显示,自2008年后,北京地铁客运量基本呈逐年上涨趋势,去年,北京地铁客运量达到37.78亿人次,轨道交通占北京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约为1/2。
从北京地铁历年客运量不难看出,北京地铁客运量存在1996年、2007年两大重要节点。1973年至1995年,北京地铁客运量总体呈上升趋势;1996年,北京地铁客运量为4.44亿人次,较1995年的5.5亿人次减少1.06亿人次。随后几年,北京地铁客运量大多维持在这一水平。直到2004年,北京地铁客运量迎来明显增长,增至6.07亿人次,随后逐年增长,直到2007年,北京地铁客运量再度减少。2008年后,北京地铁客运量基本维持逐年上升趋势。
而每次客流量的减少与地铁调价不无关系。据轨指中心讲解员周阳介绍,1971年,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线路开始试运营,单程票价1角。1991年,北京地铁票价调整为5角,这也使当年地铁客流量下降了1000万人次。但不到两年,地铁客流量又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995年,北京地铁客流达到5.5亿人次的历史新高,对此,北京市政府提出对地铁运用价格杠杆。1996年1月1日,北京地铁普票从0.5元调至2元。调价后,1996年地铁客流量下降至4.44亿人次。有专家分析,“当时地铁客流量大增,调价就是想拉低地铁客流,减少对运营安全的冲击。”2004年,北京地铁的运营线路增加到4条,且随着新建地铁13号线和八通线吸引客流能力的不断增强,北京地铁年客运量首次超过6亿人次,比2003年增长了28.57%。2007年,北京地铁票价重回“2元”时代,当时调价主要为了引导大家放弃小汽车出行,缓解拥堵。2008年起,随着北京地铁线路的日益增多,以及廉价地铁票的吸引力,地铁客流量逐年上升。2014年底,北京地铁再度实施调价方案,受此影响,2015年地铁客流量略有小幅回落,但随着北京地铁网络的加密,也不断吸引着人们选择地铁出行。
交通运输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柱庭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近年来,北京依靠公共交通出行的人数逐年上涨,但出行结构发生了变化。早期,北京市民主要依靠地面公交,后来转为快速公交(BRT),如今则以轨道交通居多。地铁依靠快捷、舒适的优势,吸引了不少此前选择公交出行的中长途客流。
活动中,轨指中心新闻发言人童梅表示,目前,北京地铁已正式运营22条线路,根据2015年的地铁规划,还有接近1000公里的线路也已在建设之中。与此同时,下一步,北京地铁还将应用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通过地铁引导区域内的百姓生活更便利,“某种程度来说这个也是商业的重新布局,把地铁和城市的发展整合到一个理念上去做,比如构建10分钟社区。它不完全是让地铁引入商业业态,而是把地铁纳入到城市的发展、布局一体化的统筹来考虑。”此外,未来北京还将促进四网融合,“市郊铁路、城际列车、有轨电车等都属于轨道交通,更大概念上轨道交通的融合,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做的。”童梅说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产业观察:“618”平台促销常态化 消费者购物日趋理性
- 预售订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场满赠和满送、跨店津贴、购物返券、满减打折……今年“618”期间,各平台推出系列优惠活动来吸引消费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们已经没有了当年一遍又一遍算优惠,然后定表开抢的热情,而是选择了“躺平式”参与。…
- 证监会发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等五项金融行业标准
- 人民网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王震)据证监会网站消息,近日,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编码》《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1部分:公告分类及分类标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2部分:定期报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3部分:临时报告》《证券期货业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指引》五项金融行业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证监会介绍,《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编码》标准的实施,通过为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分配统一的编码,可有效降低编码转换和适配工作成本,便于机构间以及结算参与机构内部进行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挖掘以及数据共享等工作,进一步促进行业数据标准化,支持行业数据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行业系列标准的制定实施有利于实现证券业内、挂牌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推动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证券信息服务业规范、有序地发展;《证券期货业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指引》的制定,从测试流程、测试方法和测试内容等方面规范了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有效指导各证券期货业机构开展性能测试工作,提升测试能力,提高测试效率,并基于测试结果客观评估大数据平台产品性能。…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