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丰收献给党!五位农业农村领域党员代表用担当诠释“三农”工作者初心
编者按:仓廪实,天下安。夏至刚过,农业农村部宣布,今年夏粮增产已成定局,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在分享丰收喜悦的同时,不能忘记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根植厚土,默默耕耘,汗滴禾下、春种秋收,他们把丰收献给党,让粮食压满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就是平凡而质朴的“三农”工作者。在中共中央宣传部25日举行的“我把丰收献给党”中外记者见面会上,5位来自农业农村领域的党员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他们结合自身实践诠释了“三农”工作者的初心。
早预警早防治 他用科技支撑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吴孔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
“病虫害防治,关键就在于监测预警。早知道、早预警、早防治,那对病虫害的防治就非常主动。”吴孔明介绍,他和科研团队围绕着草地贪夜蛾等迁飞性害虫进行监测预警研究工作,希望利用科学研究来支撑我国对重要害虫的防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在吴孔明看来,科技是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要素。“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重点是科研工作要做到‘顶天’‘立地’。”
吴孔明进一步解释道,所谓“顶天”,就是要有探索精神,要对农业的一些科学理论,尤其是前沿性的工作有所创新,有所探索,要用最先进的植物保护理论,来指导植保科学研究和植保工作;所谓“立地”,就是要把工作和我国的产业需求、和病虫害主要的发生区结合起来。
成立合作社 他带领全村人民共同致富
李玉成,黑龙江省桦川县双兴村村民,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带领双兴村及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黑土绿浪黄金海,好一个中华大粮仓。”从小生长在黑土地上的李玉成对粮食有天然的感情,即便粮食收益出现下滑,李玉成也没放弃过种粮,而是想办法增加收益。2013年,他组织五户种地大户成立了玉成水稻种植合作社,通过合作经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第一次在规模种植中尝到了甜头。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不断加入,种植规模不断增加。
“之后我带领双兴村89户农民,集资五百万,又成立了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2016年合作社户数达到410户,土地面积达到12000亩,其中有机水稻4000亩,绿色水稻8000亩。”李玉成说。
李玉成介绍,此后合作社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将12000亩地分成15个大区,每个区设一个区长,匹配一定资金,由区长自由支配,分区分量分品种定量定产,每个区长都能愈加精心地照顾好自己的责任区域,粮食产量也大幅提高,年底分红比2015年每户多分1800元。与此同时借鉴省内知名大米品牌成功的经验,从事绿色有机水稻研发、种植、销售。
“这个就是我们种植的星火大米,采用松花江水灌溉,口感香甜,子粒饱满,剩饭不回生,希望大家品尝。”李玉成在发布会现场为家乡大米代言。
直播带货 他是草原上奔跑的网红“牛书记”
吴云波,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东萨拉嘎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被当地村民称为“牛书记”。
2020年疫情期间,为解决当地牧民牛肉滞销的问题时,吴云波鼓起勇气尝试短视频直播带货。“我就鼓起勇气,一天十几个小时地直播‘喊话’,有时候喊来喊去,都忘了自己的语言很笨拙。慢慢的,半年以后,我们的粉丝量也上来了,销量也渐渐多了。”
据吴云波介绍,这些直播平台对于农村来说有几个优点。一是无成本的创业,牧民现在有可观的收入;二是我国的物流非常发达,只要有订单,无论在何地都可以到达;三是农村的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老铁们好,我是来自内蒙古的天天骑马在草原上奔跑的网红主播,我叫吴云波。绿色牛肉来自哪里?来自玛拉沁艾力,牧民之家,我们宁愿市场上缺肉,我们也不做缺德买卖,‘一生只做绿色好牛肉’。老铁们,快快抢购吧!”吴云波也在发布会现场给大家表演了一段“直播带货”。
好山好水 她把优质的农产品当做最好的礼遇
李玉芳,湖南省永顺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大学毕业后在基层工作,带领乡亲实现脱贫增收。
“一棵树一斤油,百亩油茶万斤油,又娶老婆又盖楼,幸福的日子不用愁”。永顺的好山好水孕育出了一大批优质农产品。李玉芳介绍,永顺县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组织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了山茶油、猕猴桃、优质稻等特色农产品。“通过这样的特色产业发展,使我们县3.7万户、14.5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增收,高质量地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李玉芳表示,目前永顺已经建设成产业基地132万亩,有50万亩的油茶,15万亩的猕猴桃,23万亩的优质稻,并且已经获得了4个国家地理标志——永顺猕猴桃、永顺柑橘、永顺莓茶和松柏大米,同时已经成功创建了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如今的永顺,村村都有特色产业,户户都有致富门路,人人都有产业收入。我真诚地邀请各位朋友到丰收的永顺看一看、走一走,优质的农产品是我们给您最好的礼遇。”李玉芳动情地说。
开荒种树 他是专种核桃二十余年的“核桃哥”
高胜福,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位61岁的老党员专种核桃已经二十余年,人称“核桃哥”。
“天当被,地当炕,坐在地上吃干粮。”1999年,高胜福在人民楷模李保国的带领下,开荒种树,发展核桃产业,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
“在此期间,我们攻克了太行山浅山区荒山治理难题。挖走了五百多万立方的鹅卵石和黄泥土,用黄土进行回填,栽上了核桃树。把荒山变成核桃林。”高胜福说。
把小核桃变成大产业,个中艰辛,只有亲力亲为者最能体会。
据高胜福介绍,从开荒种核桃树到研发核桃新品种,他们一干就是20多年,除了本身一万八千亩的核桃之外,又带动了临城县二十多万亩核桃的种植,还带动了太行山四百多万亩核桃的种植。
“今后,我们要继续把核桃产业做深做透,在核桃产业的前端,研发一些更新的核桃品种;在核桃加工端,要把核桃‘吃干榨净’,发挥它的价值,通过核桃产业,在乡村振兴当中发挥更大作用,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高胜福说。
当提及理想中的农村是什么样时,他们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农家画卷。
吴云波说,他向往的农村,是城里人都向往的大草原。
李玉成说,过去农村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建设美丽乡村后,修上了水泥道,铺了路边沟,种了果树,每家门口都有了垃圾桶。他们村还通了公交车,到县城只需十多分钟。
高胜福介绍,看到现在农村道路通畅了,环境变美了,通上天然气了,基础条件都得到大大改善。今后,希望通过核桃产业,带动老百姓增加收益。
吴孔明期待,农村不仅能让农民享受城市人享受的科技支撑,有方方面面的服务保障;还能“留住乡愁”,把田园风光融入到文化、融入自然生态中,形成和谐美好的现代化农村。
李玉芳表示,现在农村是“村在园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作为基层干部,她希望农村能有更强的教育、医疗服务,让农民获得更好的公共服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