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记者 黄盛
2025年01月23日16:22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1月23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现场。刘健 摄

1月23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现场。刘健 摄

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1月2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1月22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优化社保基金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提高企(职)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作水平, 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

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问题

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投资力量,也是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稳定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支持长期资金入市。去年9月底,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构建“长钱长投”制度环境的重点工作安排。此次印发的《实施方案》是深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决策部署的又一重要举措。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发布会上介绍,《实施方案》聚焦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更加具体的举措。特别是明确提出了未来三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长10%的目标。目标的设定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提升市场的整体稳定性和资源配置效率。

此外,《实施方案》还包括优化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政策环境,完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政策,提升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的投资灵活度等。这些措施将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推动资本市场与中长期资金的良性互动。

形成落实增量政策的合力

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中央金融办加强统筹协调,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社保基金理事会等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具体举措。

在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财政部将通过优化税收政策、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等方式,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表示,将优化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机制,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邹澜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对资本市场的资金配置。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表示,将推动银行理财、保险资金等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扩大权益投资规模。

吴清说,将从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入手,引导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力度,落实一年多次分红政策。同时,推动上市公司加大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的运用,允许各类中长期资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

为资本市场发展奠定基础

证监会数据显示,2024年资本市场在中长期资金入市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2024年上市公司全年分红 2.4万亿元、回购147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春节前两个月预计共有310家公司分红3432亿元;公募基金规模持续增长,权益类基金占比不断提升。

数据背后是中长期资金入市将推动资本市场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变。特别是通过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和优化投资管理政策,中长期资金的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强,为资本市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实施方案》提出,持续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其中,保险资金期限长,是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肖远企表示,保险公司投资股票还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加大股票投资是当前保险资金资产配置比较好的策略和选择,将进一步优化完善保险资金投资相关政策,鼓励保险资金稳步提升投资股市比例。特别是大型国有保险公司要发挥“头雁”作用,力争每年新增保费30%用于投资股市,力争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继续稳步提高。

除了不断丰富适合中长期投资的产品和工具供给外,吴清也提出,在机构端,推动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支持证券基金经营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并购重组,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一流资本市场需要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通过投资银行、投资机构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新质生产力、服务居民财富管理的综合能力;抓紧完善基金投顾规则制度体系,实现业务试点转常规,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资金规划、资产配置服务。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中长期资金入市将为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优化投资者结构,增强市场稳定性,助力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责编:郭思邈、高雷)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