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探访全球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江苏丹阳市——

“眼镜之都”保持长青的奥秘(产经观察)

本报记者  王汉超
2025年02月05日06:0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丹阳一家企业的镜片磨边产线。
  中共丹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江苏丹阳市,年产镜片4亿多副,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是全球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单凭眼镜,丹阳每年就创造出超过120亿元的产值。

  走过40余年,集聚1600多家从事眼镜生产及配套企业,丹阳一直思考着如何由大变强。

  每一块镜片都做到独一无二!走进江苏丹阳洪旭德生科技有限公司,晶莹剔透的树脂片基被5轴钻石刀头精确切削,水花飞溅中,镜片成型。“定制镜片涉及眼科学、算法模型、精密制造等多学科,这样的变革,过去想都不敢想。”洪旭德生总经理吴晓旭说。

  “过去外界关注丹阳,赞叹我们镜片的产量,今后,大家会关注到越来越多的丹阳品牌和丹阳企业求新求变的努力。”丹阳市眼镜商会秘书长袁红锦说,从拼产量到比质量,从贴牌加工到自主研发,江苏丹阳眼镜产业的蝶变正在发生。

  拓展新赛道

  打破沿袭180多年的配镜阶差,重构从验配到制镜全流程

  稳坐全球“眼镜之都”多年,丹阳人有底气,也有隐忧。

  凭借产量大、价格低的特色,丹阳眼镜产业拿下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但在很长一个时期,丹阳镜片产业一直在价值链的低端。

  “丹阳能做出最好的镜片,却卖不出好价格。同样的产线,国外企业贴牌加工,卖出的价格高上数倍。”江苏中镜工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菁浩感慨道。

  洪旭德生原本是众多镜片制造企业中的一家,冲产量搏微利,还曾有国外企业上门谈收购。“谈了数轮,我们最终决定拒绝。”吴晓旭告诉记者,公司担忧被收购后,冲击高端镜片的产线可能被关停,“我们不甘心只生产‘大路货’。”

  接下来的日子,洪旭德生默默搞创新。他们攻关技术难题,让眼镜更结实抗冲击,更防风、防光、防雾,还参与制作AR(增强现实)眼镜、VR(虚拟现实)眼镜。特种眼镜市场规模有限,但技术含量高,数年下来,洪旭德生积累起自己的技术储备。

  几年前,中国眼镜协会专家齐备的一番话,让他们找到了行业求变的方向。

  验光配镜的流程,在180多年前成形于德国。最初,每隔50度设一阶跨度,后来精细到每25度划分一阶,沿用至今。齐备说:“这套标准用了快200年,成了默认的行规。可相比人精密的视觉,25度分阶跨度还是太大。为什么不能把眼镜配得更精准些?”

  吴晓旭介绍,以前,也曾有国外品牌尝试过精细到每12度分阶差配镜的模式,但市场上并不成功。细细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大品牌“船大难调头”,上下游产业链更新成本高。反观中国企业,既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又拥有大规模市场,还没有大企业的重包袱,求变优势大。

  然而,变革并不轻松。先要替换验光测量设备,提升验光技术,接着要重塑现有的镜片“版型”,根据不同眼球参数,计算出自由曲面的数字模型,最后还要有纳米级的精密装备,将镜片“雕刻”出来。

  为此,吴晓旭和攻关团队四处寻求合作:为了升级材料、优化工艺,与搞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合作;为了优化算法,找来专业领域光机研究机构指导;为了迭代验配设备,国内多家一线眼科医院参与……

  最终,丹阳眼镜探索出新赛道:验光仪器实现国产替代,能够完成以5度为阶差的精准验配;根据验光数据,数据算法远程生成专属的镜片曲面;智能装备精细“雕刻”,制成定制镜片。不同于传统的统一屈光“版型”生产,定制镜片如同量体裁衣一样,根据每个人的眼球参数、用眼习惯定制生产,配镜精度、舒适度相应提高,视觉质量明显优化。

  锻造新本领

  攻关原材料,加快智能化,持续转型升级

  一路走来,丹阳眼镜行业的转型、升级无处不在。

  最初,丹阳生产的还是玻璃镜片。但很快,在镜片市场,树脂镜片替代了玻璃镜片。

  树脂镜片的轻薄度和透光率取决于原材料,而高端原材料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外厂家要价高、交货慢,往往一等就是个把月。”明月镜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公晚说。

  为了攻关高质量树脂镜片,明月镜片和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攻关,打响了翻身仗。最终,明月镜片在2007年取得技术突破,先后研发出1.71系列、PMC超亮、KR超韧、KR树脂等镜片材料,并实现量产。如今,在江苏丹阳,万新、明月等企业形成规模,树脂镜片原材料的价格也降到进口价的1/3。

  树脂镜片的研发仍在继续。

  生产更智能。在万新光学的镜片生产车间,3条自动化生产线11套粗磨设备依次排列。传送带上,一片片树脂镜片毛坯缓缓移动,经过上料、研磨、抛光等一系列流程,5分钟后一片片树脂镜片毛坯便化身为镜片。

  产品更多样。全真光学的展示厅展示着9种不同色彩的镜片。在模拟紫外线灯照射下,它们可以在数秒内变为灰色。“这是适宜室内室外场景转换的变色镜片,如今愈发受到消费者青睐。”全真光学办公室主任谈志鸿说,专注树脂镜片的细分赛道,加大投入,错位竞争,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探索新模式

  从生产制造到提供眼健康综合服务,延展产业链条

  放眼全国,眼镜行业的竞争一直很激烈。有的设计优势突出,有的在太阳镜方面打出品牌,有的注重外贸出口。丹阳眼镜行业如何持续保持竞争力?

  优服务,推动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近年来,丹阳设立了全国第一家眼镜研究所,成立了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中国镇江丹阳(眼镜)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推动完善符合中国特点的行业标准体系。

  上直播,跨境电商助出海。丹阳眼镜电商产业园,入驻16家企业,全年直播超过3600场次。“依托跨境电商平台,我们实现了个性化眼镜的全球化自主销售。”淘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为海外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他们的企业成功在北美市场站稳脚跟。

  延链条,生产服务一条龙。汇鼎光学,曾经专注眼镜品类产品的销售,如今转型为“眼健康终端成长服务商”。“我们不再局限于镜片的生产销售,而是探索提供眼健康综合服务,延展产业链条。”该公司生产中心副总蒋俊平介绍。丹阳市还在谋划发展视力保健的大健康产业,“原产地配镜”成了文旅新看点。

  用个性化产品提升竞争力。在丹阳,眼镜相关专业设计人员已近千人,每年设计推出超3000件新款。丹阳企业能让太阳变色镜变出9种不同色彩,能造出浮在水面的轻质镜框,能运用面部扫描个性化定制眼镜,能开发5轴机器人设备更精确制镜,还能研发多点离焦镜片帮助青少年保护视力……“从跟跑到领跑,我们的脚步一直向前。”吴晓旭说。

  

  ■延伸阅读

  这里的小商品成了大产业

  ◆浙江慈溪市

  产出全球约六成小家电

  浙江慈溪,被誉为“小家电之都”。这里有2000多家家电整机企业和近万家配套企业,产品覆盖2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全球约60%的小家电产自这里。从家庭小作坊起步,历经40多年发展,慈溪已形成完整小家电产业链,打造出千亿级大产业。

  ◆湖南邵东市

  打火机产量占全球七成

  从牛马司镇起步,经过30多年发展,湖南邵东市已形成辐射20公里的10多个打火机生产聚集区,成为全球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基地。2023年年产量超百亿只,远销12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每售出10只一次性打火机,平均就有7只产自这里。

  ◆河南许昌市

  发制品企业超4000家

  在河南许昌,从事假发行业相关人员超30万,超4000家企业将3000多种产品销往约120个国家和地区,假发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比高达60%。2023年,许昌发制品累计进出口额达196.9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制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

  ◆江苏扬州市杭集镇

  集聚上千家牙刷企业

  面积仅4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4万的江苏扬州市杭集镇,是全球最大口腔护理和洗护用品产业基地。当地年产牙刷75亿支,年产值超13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80%以上。目前,上千家牙刷行业企业集聚于此,产品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5日 18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