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投:国资应成为高新企业孵化者、科技创新推动者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近年来,国有资本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LP的合计披露出资金额占比达81.2%。对此,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网投)董事长吴海表示,国有资本不仅是资金的重要来源,更应成为高新企业的孵化者、科技创新的推动者。
作为投身科技金融的国家队代表,中网投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由中央网信办和财政部共同发起,是聚焦网信领域的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已投资了龙芯中科、商汤科技、海天瑞声、中望软件、达梦数据、宇树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
进入新阶段,国有资本任重道远。吴海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表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科技金融体系,国有资本要迎难而上,聚焦重点,更好地发挥引领引导作用。
迈上新高度
《瞭望东方周刊》:当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有哪些特点?
吴海: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金融的发展,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着重发挥通过直接资金支持技术创新、通过资本要素带动其他要素组合、通过方向引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加速,迈上了新高度。整体来说,当前的科技金融发展有三个特点。
一是政策持续呵护、暖风频吹。
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202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创投十七条”),提出“加快培育高质量创业投资机构”“发挥政府出资的?创业投资基金作用”。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导和推动北京、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要素密集地区做好科技金融服务……利好政策密集出台,业界深感振奋。
二是资本市场响应、向新而行。
科技金融是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手段,资本市场是开展科技金融服务的重要平台。2018年以来,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纷纷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近期,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明确支持上市企业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布局,资本市场积极向新而行。
三是国资聚焦创新、积极作为。
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设立政府引导基金2126只。其中,国家层面在集成电路、网络和信息化、先进制造等领域成立了多只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有银行、保险、央国企的国资力量,都在积极探索科技金融,为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护航。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政策措施,支持中央企业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瞭望东方周刊》:中网投已投出不少明星科技企业。中网投开展科技金融特点是什么?
吴海:作为国家级基金,中网投开展科技金融坚持着眼于长远大势、服务于国之大计,在实践中有三个坚持:
一是长期性和稳定性。中网投坚持做耐心资本,基金有15年的存续期并且能滚动投资,可避免短期市场波动对科技创新项目的影响;
二是战略性与引导性。作为国家队,中网投坚持“补短板、锻长板、布前沿”的投资策略,所投110余家企业中,专注于核心技术突破的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投资的中早期项目数量占比近80%;
三是塑造生态与全栈赋能。注重发挥战略投资人的平台资源优势,为被投企业“搭台唱戏”。比如,协同股东单位、央企和中央金融企业资源,打造企业发展生态;帮助企业融入“链主”企业供应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对接交易所,支持优质科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与银行建立投贷联动机制,为所投企业提供授信支持,等等。
组团远征
《瞭望东方周刊》: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被大家称为国家队, 地方产业投资基金被称为地方队。如何看待国家队和地方队的不同?
吴海:国家队和地方队从设计之初,就承担着各自使命,在投向和目标上各有特色和侧重。
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旨在推动国家层面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支持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能够发挥产业引领和撬动杠杆的作用。而地方产业投资基金在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需要更为务实地考虑地方产业的优化布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我们赴广东、上海、成都等地调研,感受到不仅国家队和地方队在资金来源、运作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侧重不同,地方产业投资基金也各具特色、资源禀赋差异较为明显。比如,有的地方通过设立引导基金、跨区域合作基金、“以投带引”、“园区+创投”等模式,引入多元化资金和专业化投资平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的地方以组建并购基金的方式,收购控股优质企业、促进并购整合,带动产业集聚升级。各地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助力当地产业链拓展,同时为科技企业打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注意到,国家队和地方队组团共同成立基金的情况越来越多。
吴海:国家不断加大引导央地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合作。2024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多家银行旗下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积极推进股权投资扩大试点工作,目前已在多地落地股权投资基金。
央国企股权投资与地方合作也呈现活跃态势。例如:仅辽宁就有多只央地合作基金落地,着力打造投资集群。此前,北京、上海、广东、江西、湖北等多地均有央地组队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不止是央地合作,地方国资机构“组团合投”、引导基金跨区域合作也悄然兴起。
组团是为了远征,赢取更大胜利。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国家队通过央地合作,可以引入具有战略协同性的地方资金,进一步拓宽募资渠道、项目来源,地方队则能撬动更多资源、打造地方优势产业集群。我们也看到,比起追求“基金注册地”,地方政府现在更注重项目落地、实现产业发展目标,对于国家队、央国企的投后管理赋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让“耐心资本”放心
《瞭望东方周刊》:国有机构做投资,对流程合规要求更严,决策更偏向谨慎。近期,《旗帜》刊发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署名文章,提到“支持国有企业大胆试错”。你如何看待这一提法?
吴海:投资界都关注到了。9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有关举措时提出,“要推动国资出资成为更有担当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完善国有资金出资、考核、容错、退出相关政策措施”。这是三个月内,国常会第二次提及创业投资,并专门点到了国资容错。
“耐心资本”的提法是饱含深意的。耐心资本的长期性、持续性、包容性,与科技创新周期长、不确定性强、失败率高的特点相匹配,能够更稳定地支持科技型企业成长,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
当下,国资已成为创投市场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怕投错、怕亏损、怕追责。资本要“耐心”,首先得“放心”。打开容错机制的大门,对于深化国资创投改革和优化科技创新生态,非常必要。
“创投十七条”等政策的出台,释放了好的信号。广东、北京、四川、湖北等地已经先行探索,出台了具体措施,包括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设置较高的容亏率、明确尽职合规免责的具体情形等,总体上都体现了算经济总账、算效益大账的导向,既要“算总账”,对整体投资组合开展长周期考核评价,还要“算大账”,考核评价以功能作用发挥为核心,兼顾效益回报等要素,不以单纯追求财务回报为目标。相信后续在完善国资创投考核机制、优化绩效评价方法、明确尽职责任豁免机制等方面,还会有更深入的探索,使国资创投管理机制更贴合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们也在密切关注相关的落地措施,期待取得实效。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投早期项目,建立国资容错机制是否更迫切?具体到中网投,有哪些容错机制创新?
吴海:的确如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这也是中网投一直在做的工作。对于国资投资中早期项目的难点,我们深有体会。
每一家科技企业都是从小做起,要在市场竞争中存活、长大,成长为“小巨人”甚至龙头企业,势必是一场充满艰辛的“长跑”。中小企业是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动能的重要力量,但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早期投资机遇与风险并存,投资阶段前移意味着培育周期更长、风险更高。数据显示,科创板570余家上市企业的平均上市周期为14.46年,这中间需要长周期的耐心资本持续供给,也需要构建系统科学的支持体系。
对于具备硬科技实力、创新力强的好苗子,中网投通过追投、带动跟投、汇聚产业资源等方式,帮助缓解其技术研发资金瓶颈和落地应用适配难题。同时,“投早、投小”绕不开容错的问题,针对早期项目投资风险大的实际,我们正在探索建立与之匹配的投资风险评估机制、项目投资容错机制,更加关注项目战略价值,更加关注未来长远趋势,更加关注投资组合整体。比如,优化基金的绩效考核体系,把对基金的评价分解为政策效应、经济效益、管理效能三个一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更看重所投企业在核心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引领方面的作用,试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领域及早期项目投资尽职合规责任豁免机制等。
《瞭望东方周刊》:关于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你有何建议与思考?
吴海:科技金融位居“五篇大文章”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金融与科技、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既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支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需要银行、保险、创投、证券市场等主体协同发力、共同书写。
我想从投资的角度谈几点期待。
一是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构建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为不同规模和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融资选择,特别是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支持硬科技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期待持续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适配的多元化的融资服务体系,活用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私募投资等工具,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实现科技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健全“绿色通道”机制,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多方参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接续助跑,构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推动资本汇聚形成合力。
二是畅通募投管退全链条,推动创投行业高质量发展。募投管退是系统工程,这个链条能否环环相扣、稳健运行,直接关系到资金能否顺利地流入创新领域,能否厚植沃土、培育新苗。在募资环节,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资金募集渠道,开闸拓宽创投基金的“水源”,鼓励保险基金、养老资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进入股权投资市场,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在投资环节,聚焦科创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立足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在税收、退出、激励、容错等方面指导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在管理环节,建立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上下游产业协同牵引的产业生态体系,构建有序高质、开放活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在退出环节,丰富和拓展退出渠道,如并购退出、全面实行注册制改革、基金实物分配股票试点、S基金和区域性交易市场,优化与VC、PE行业特点相适应的税收制度等,进一步打通投资-退出-再投资良性循环。
三是优化国资基金运营管理机制,积极培育耐心资本。管理机制方面,可考虑进一步优化国资机构基金考核、容错免责机制、优化绩效评价方法,落到操作指引层面,推动形成更加符合科技创新特点、更利于发展耐心资本的机制环境。鼓励国有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探索战略协同投资、风险共担等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形成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一级市场退出方面,期待监管部门指导国资机构形成操作指引,涉及执行回购标准、处置方式、诉讼仲裁策略,以及一级市场退出机制,等等。耐心资本宣导方面,建议加强对银行、保险、央企等耐心资本投资人的宣导,拉长考核基金业绩期限,合理设置资金返还、波动性等指标。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6066173860781061.jpg)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热门排行
![微信扫一扫
提供新闻线索](/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5511458538308755.jpg)
提供新闻线索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