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促进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 推动区域制度型高水平开放

2025年02月11日10:11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扩大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应当“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正在由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国内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点,也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区域性制度试验。我国已经建设了22个自贸试验区,基本形成局域高水平开放的制度,但不同自贸试验区之间存在一定隔离、差异性问题,为了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逐步实现不同自贸试验区制度的协同,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奠定基础。2023年12月25日,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在雄安新区召开的第二届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中发布了“1+5+18”系列协同创新成果,签署了《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方案》,提出未来要从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港口协同发展、金融创新协作、产业融合发展、资源便捷流动等方面实施5大行动16条具体措施。这是京津冀共同建设自贸试验区,并推动自贸试验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能级开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从相互地理接近、一定数量的自贸试验区制度逐渐协同的先行试验田。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发挥链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枢纽作用,将在区域制度型高水平开放进程中发挥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一、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宏观政策协调,构建国内区域制度型开放的“试验田”

在国际经贸规则深刻变化、全球治理秩序重构的背景下,自贸试验区是我国主动融入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承担着推动“双循环”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国务院的批复下,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20年9月正式揭牌,实现了京津冀地区自贸试验区全覆盖,并肩负着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任。三地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打破了行政区域界限,建立了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不断明确每一步推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坚持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协同协作原则的基础上,发挥京津冀三地的特点与优势,激发三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旨在将京津冀打造成为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协同创新制度高地。

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动能强劲,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数字经济试验区”为战略定位。设立4年来,同津冀自贸试验区促成了跨省市土地征收协商联动、跨区域税收协同等一系列成果,建成了全国首个以智能终端自助服务模式为主的政务中心,打造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涉企信用征信链平台—京津冀征信链,共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合作机制。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共同规划建设“京津冀协同服务专区”平台。在制度创新、政务便捷、要素流通、产业链融合等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天津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北方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5年4月正式挂牌,要素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为战略定位。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不断深入开展改革创新,9年来实施了615项制度创新措施,多项创新政策复制推广至区域及全国。在2022-2023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排名中,天津自贸试验区获得85.17分,在全国排名第5位,是典型自贸区开放与创新模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我国经济转型中发挥着创新突破的作用。河北自贸试验区拥有与京津产业互补、资源要素丰富、地域广阔的优势,定位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国际商贸物流重要枢纽、新型工业化基地、全球创新高地和开放发展先行区”。河北支持北京非首都功能,依托雄安、曹妃甸、正定、大兴机场四个片区建立自贸试验区,利用铁路、港口、航空等综合交通建设国际商贸物流重要枢纽,着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贸易转型升级和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支持高端高新产业、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开发创新……河北自贸试验区积极发挥承接转化的作用,整体服务于京津自贸区协同发展,进而带动河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三地政府积极对接,大力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制定出一系列统一有序的顶层规划,三地自贸试验区得以基于各自发展定位,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协同,保障三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跨区域合作方面,三地应继续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建立统一的政策体系和协调机制,促进三地产业合作与跨区域投资,推出有针对性的产业联合发展计划,凸显规模经济的优势,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创新体系;在对外开放方面,应当深化三地对外开放的错位与协同,形成统一的对外开放合作机制,并利用各自片区的优势与特点,加强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先行先试,打造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规范化的投资保护体系,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创新和协调区域制度提供有力支撑。

二、京津冀自贸试验区产业协同,打造区域全产业链

自贸试验区作为开放高地,不仅打通了京津冀地区链接国际的渠道,也打造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合作的新平台。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将促进跨地域的产业合作,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布局,也将进一步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不断合作深化,促进区域内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具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优质的人才基础,北京自贸试验区侧重于服务经济、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方面的产业协作与原始科技创新协作。充分利用津冀地区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进行相关产业的疏解转移和对接协作,不仅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发挥首都效能,同时也为一些产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带来契机。部分企业将在津冀发挥承接作用时有机会迁移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寻求发展,克服自身发展障碍的同时也为京津冀地区产业合理布局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最终将为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更为稳固的动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天津自贸试验区在产业协同方面更加侧重于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技术等高端制造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及航运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注重应用研究和工程化技术研发转化方面的创新协作。凭借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天津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深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有序推进金融开放创新,致力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筑构良好的产业上下游生态环境,为优势产业集聚发展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河北自贸试验区侧重于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注重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和示范推广方面的创新协作。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科技创新资源,助力河北本地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国际商贸物流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的开放发展,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区,促进区域内现代前沿产业开放发展。

通过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产业协同,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打造区域化的全产业链,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建设区域化的全产业链方面,三地需要加强跨区域的产业对接与协同发展,稳定第一产业上的互补,也要关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三地的布局。在产业选型、产业链规划和杠杆效应等方面进行协调合作,推动垂直整合、水平融合和资源共享,打造产业协同效益。在协同构建优质产业生态环境、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方面,三地可在技术创新升级、人才引进、金融服务创新等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助力形成“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格局。京津冀三地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积极引进制定国际化、高端化和服务型的产业规划,建设强大的产业生态环境,加强产业链的深度与宽度,推动全产业链链条的拓展与产业布局的优化。

三、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微观政策协同,推动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和产业基础,自贸试验区协同先行先试将有效打破京津冀地区行政与机制体制壁垒,推动要素资源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建设一体化的区域要素市场。

三地自贸试验区充分利用了自身区位优势和便利化政策,突破地区的分割,在多个领域加强协同合作,推动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建设,为在全国形成要素统一大市场提供先行经验,也为进一步打造制度型高水平开放奠定基础。首先,三地破除政务服务壁垒,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京津冀三地突破了自贸试验区政务处理的地域限制,三地政务服务管理部门主动打破三地自贸试验区内各政务服务事项的属地限制,推出4批涉及市场准入准营、交通运输、税务等“同事同标”事项目录,建成全国首个以智能终端自主服务模式为主的政务中心,协调三地发展的步调,为生产要素流动破除政务服务壁垒。其次,三地协同构建统一平台机制,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通过打造“京津冀征信链”,三地按照市场化原则实现了企业征信机构间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方式,安全高效地实现跨机构、跨行业、跨地域信息互联互通及多方数据融合应用,推动了信息要素的充分流动。此外,三地重视打造人才引进、人才互动交流机制,促进人才要素的流通与合作。建立了区域人才资质互认、双向聘任等制度,积极开展人才和项目合作,促进人才要素流通。积极引进紧缺的高端创新人才,推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创新人才激励等招才引智举措,协同引进和培育顶尖科技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为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下,要素市场将逐步实现无障碍流动与高效运作。在自贸试验区各片区积极推进的过程中,创新改革的优势将吸引周边地区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更自由地向其集聚,产生“虹吸效应”。为了避免过度“虹吸”带来的自贸试验区所在城市的中心化,防止要素资源过度集中和区域间差距扩大而造成的不平衡发展现象,应当从协调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内外分工合作入手,鼓励自贸试验区与京津冀其他地区共同策划推进涵盖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跨地区合作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推动市场一体化发展,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区域制度型高水平开放奠定基础。

四、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协同,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

现今CPTPP、EPA、USMCA等高标准的巨型区域贸易协定正在引领全球贸易体系新一轮重构,涉及的经贸规则不仅在现有WTO规则基础上有更高的标准,还涵盖了数字贸易、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透明度和反腐败等新兴议题。通过“边境后”措施,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将由经贸领域向非经贸领域延伸。而自贸试验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也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实践领域。

借助推动RCEP这一较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落地的契机,京津冀三地通过在自贸试验区内进行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点,不断探索国际规则与国内规则协调的路径,协同把握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重构的趋势。首先,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搭建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平台。京津冀三地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及便利化政策,突破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处理的地域限制、打造一致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构建要素便捷流动的一体化平台机制,为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提供基础支持。同时,三地自贸试验区注重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压力测试成果不断涌现。借鉴先进的“单一窗口”经验,构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贸易监管制度,进一步提高三地通关便利化水平;建立海关监管协作机制,积极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加强投资领域的管理,完善负面清单管理和实质性减少许可事项,强化透明度原则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进投资规则改革。此外,三地自贸试验区不断探索对接高标准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规则的合作机制。北京国际商务服务片区的成立不断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进出口贸易数字通道,并协同津冀地区利用区位优势夯实数字经济基础;构建了“京贸兴”新型国际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多方位协同的数字化服务体系;结合我国本土研究制定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对标CPTPP“原则+例外”模式,确保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对标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铺平道路。

自贸试验区深层次、制度型的对外开放,将通过对标学习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经验,结合自身发展情况进行规则制度的本土化与创新,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制度规则体系;并通过参与深层次多边合作和区域合作,产生制度外溢效应反作用于国际规则体制,达成对制度规则吸收、转化、创新的有机结合。对标国际经贸规则,要求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协调一致,学习吸收高标准的国际规则: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相关机制和法治建设,在区域内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依托自身“先行先试”的改革创新特性,结合三地发展的政策需求,尝试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为我国更好地适应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提供支撑。同时,应当增强三地自贸试验区的政策溢出效应,推动制度创新成果向京津冀其他地区复制推广,在参与深层次的多边合作和区域合作中反作用于国际规则体系,推动我国在全球经济秩序重构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作者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成新轩,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范满江)

(责编:董童、李源)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微信扫一扫
提供新闻线索微信扫一扫
提供新闻线索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