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好心情” “情绪价值”展现消费新场景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因为社交平台上的一篇文章,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临近考试,下单一瓶“好运喷雾”,为自己带来好心情;新年上班第一天,购买绿植、摆件将工位装饰一新……近年来,随着年轻人情感共鸣需求的增加,“情绪消费”成为一种新趋势。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2024年,除了追求性价比之外,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也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
今年春节,亚冬会助力“冰雪热”传遍神州大地,“南方小土豆”去哈尔滨看冰灯、吃冻梨、坐冰滑梯,感受别样体验。《哪吒2》让中国传统文化再次走出国门,不少观众“二刷”“三刷”,影片还带动联名手办热卖。
今年1月,由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多方团队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青年网民买新奇买快乐,愿意为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内容“下本钱”,火爆的“二次元经济”、名贵稀奇的文玩手串、新奇有趣的潮玩盲盒等均为这一偏好下的典型高消费品类。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孙瑾表示,随着人们消费心理不断变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仅关注商品的功能和价格,还会考虑商品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从“尔滨”旅游到各地文旅局齐发力,提供更多悦己情绪价值的城市成为春节假期旅游的黑马。
从“天水麻辣烫”到“黑神话悟空”,因某个点红了一座城的旅游现象,里面蕴含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清晰的情绪标签。某种程度上,美食之旅也是社交之旅,是人们从众多陌生人共同的选择中获得价值认同和心灵慰藉的旅程。
《报告》显示,青年网民的消费偏好与消费实践具有鲜明的代际特征:成长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丰裕一代”青年网民,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都相对更高。网络平台的情绪型消费填补了快节奏现代生活的一些空虚感,关系型消费、陪伴型消费、萌宠消费受到追捧,消费偏好的本质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满足情绪需求、丰富情感体验是青年网民高消费偏好的原动力,“好心情”被放在了消费决策的第一位,情价比消费的浪潮已经来临。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管健表示,情绪消费将消费者情感与消费产品联系起来,赋予其满足内心需求的空间,在拓展消费商品空间的同时,也应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健康良性发展。应从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资源、情绪消费应合理合法、把握情绪消费的边界等方面进行保障。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6066173860781061.jpg)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